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耶魯教授殷翠瑩 從分子透視生命的奧秘 醉心化學研究

中大創校逾半個世紀一直注重培育科研人才,不少校友在全球學術界佔一席位。殷翠瑩(95逸夫化學)是其中一位,她以一級榮譽畢業於中大化學系,逕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進修,獲得博士學位後,即從事物理化學與生物科學新領域的研究,更獲美國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聘任為教授。她不單對最細微的分子有濃厚興趣,而且期望透過微觀分子變化,尋找生命的奧秘。


殷校友在中大讀書期間已是標準「學霸」,屢屢獲獎。

殷校友從事化學研究超過20 年,2007 年獲美國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聘任為化學系助理教授,現為耶魯大學化學系教授,由07 年至今共主講起過100 場會議及講學,發表的學術期刊論文計有67 篇,學術成就碩果纍纍。

她對化學的熱愛,早在就讀培正中學時期已萌芽,「大概是中學二年級時,對水份蒸發的原理很感興趣,聽老師講解,知道世間上所有物件均由粒子及分子組成,覺得這件事情很神奇,很想理解當中奧妙之處。」當時化學只是殷翠瑩的其中一項興趣,好學不倦的她,不論中文、中國文學、數學……她都涉獵,「其他同學會覺得讀書辛苦,我卻找到不少樂趣,當中要感謝兩位中學老師,一位是化學科李景倫老師,他生動講解令我對化學持續產生興趣;另一位是數學科陳耀旭老師,教曉我如何透過假設及推理尋找答案,訓練我建立思考問題的基礎,對日後研究有莫大幫助。」

感激兩位中大教授栽培

受到老師悉心栽培,殷校友高中時已立定志向以科研發展為目標。成功考入中大化學系,成為了她學術研究的起點,「中大有兩位恩師對我影響很深,一位是歐陽植勳教授,我記得year 1 整個暑假都待在他的實驗室,歐陽教授很喜歡請學生吃飯,令我有機會時常接觸他與其他師兄,明白研究是怎樣一回事,並從他們身上領略到做科研有趣的地方,那段與他們相處的回憶,成為我科研路上美好的開端。」


中五畢業時,殷翠瑩跟李景倫老師(右一)飛往美國考察,大開眼界。


殷翠瑩(左四)與同學組隊代表中大參加化學奧林匹克,並贏了第一名。


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並獲博士優異獎,對殷校友來說是其中一個難忘成就。

另一位是在研究院遇到的吳奇教授,他教曉殷翠瑩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即是透過收集資料進行假設(Hypothesis),再從實驗蒐集數據,來印證假設是否成立,即使結果是否定的,亦要懂得及時修正再反覆驗證,「我現時教學生也用這套方法,雖然常說從事科研是作而不捨,但也要清楚自己身處哪個階段,反覆驗證後也不得要領,就要捨棄。最重要是遇上樽頸位時,多與身邊同伴或導師傾談,談話內容不一定是圍繞學術研究,有時一些日常閒聊也能獲得啟發。」

中學及大學時期,殷校友曾獲多個獎項,包括1993 年榮獲由香港化學會及英國皇家化學會舉辦的化學奧林匹克第一名、1994 年獲尤德爵士紀念獎學金學術成就優秀獎,以及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數年間獲研究院獎學金(Graduate Faculty Fellowship)、博士優異獎(Distinction forDoctor of Philosophy) 及研究成就卓越獎(Pegram Award forExcellent Achievement in GraduateResearch),但令她最難忘的,是中五畢業時獲得中學母校校友獎學金,「跟老師飛往六個美國城市作考察,印象最深刻是到伊利諾伊州參觀美國能源部的Fermilab,首次見識到體積有如足球場的粒子加速器,當時心裡已暗暗決定,一定要到美國從事科研工作。當然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優異獎也很難得,尤其是同屆的研究生均很出色,當時還以為未必能夠畢業,獲獎有點喜出望外,覺得對自己及家人有個交代。」

從生活中發掘化學

訪問期間,殷校友多次強調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吳奇教授當年指導我曾經講過,解決問題不一定依賴科學,生活上的常識也可以。別以為化學離生活很遠,各種類型的工業用品例如石油、原材料、電子等均建基於化學,近年廣泛應用的納米科技,也與化學有莫大關係。」


歐陽植勳教授是殷校友大學時期恩師,14 年教授退休她親自送上紀念品致謝。


吳奇教授強調科學研究要反覆驗證,殷翠瑩深受啟發,現時教學也同樣採用。

她最近於耶魯大學開設Chemistryof Food and Cooking 一科, 利用熱力學及動力學,來解釋烹調食物的過程,令學生明白如何將生活與化學拉上關係,「無論煮飯還是洗衫,化學是無處不在。當年我的博士論文,以光譜學方法來監測空氣及液體表面的膠體粒子(ColloidalParticles),驟耳聽來很深奧,其實只是想知道平日接觸到的塵、沙律油、氣霧等物質,分子在它們表面會如何活動,從而催生化學作用,我感興趣的細微分子結構,與生活沒有脫離關係。」

近年殷翠瑩的研究仍停留在分子上,不過層次已推進到生物高分子方面,對生命醫學科學研究產生濃厚興趣,「簡單來說,就是研究DNA、RNA、蛋白質中的分子結構,希望從最基礎的層面,明白生物體系的所有功能,例如為何我們進食時會知道味道、遺傳疾病是如何一代傳一代、人類如何感染疾病等等,這些研究對未來藥物設計十分重要。」

認真研究投入教學

除了認真研究,殷校友對教學也十分投入,作為頂級學府的教授,她對備課從不鬆懈,「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充滿活力朝氣勃勃,理應有更多事情等著大學生去完成,肯花時間上你的課堂,他們都有期望,如果準備不好,其實是糟蹋這班年輕人的大好光陰。加上他們已非小朋友,老師在課堂上準備充足,他們一定知道,會尊重教授,我相信這是彼此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一步。」

先後在香港及美國讀書及從事科研,殷翠瑩覺得港美兩地學術氣氛分別不大,「唯一分別是美國政府及私人機構,願意用於科研的投資較多,令學者可以有更多資源嘗試不同的可能性,有助將科學推動得更前。」中美關係近期轉趨緊張,作為華人學者,她卻未有受到影響,「在學術的領域內,講究的是客觀事實,你能否刊登論文、論文質素如何、個人研究能力有多高,都有既定標準判定,公平且不容置疑,我深信機會總是留給有能力而又肯付出的人。」

後記:掛念香港的潮州魚蛋粉

公務繁重,殷校友未能經常回港,她的家人在港,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回來探親,「上次回中大校園,應該是三年前了,印象中校園除了多添新的建築物外,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還是那樣美好。」人在異鄉,總會牽掛香港美食,殷翠瑩說在唐人街港式食物齊全,可以隨時解饞,「唯獨是潮州粉麵如魚蛋粉等,在美國怎樣也找不到正宗的,所以每次回港都要專誠到相熟的店鋪品嚐。」

為了讓學生明白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殷翠瑩將教室變身廚房,讓學生了解烹飪背後的化學理論。

殷校友心繫中大,每次回港也抽空返回大學探望化學系的教職員。

殷翠瑩小檔案

  • 1995 年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
  • 1996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碩士
  • 2000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後研究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博士後研究
  • 2004 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研究助理教授
  • 2007 年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 2012 年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 2014 年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教授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三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0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009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