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荷蘭女孩方妍梅:香港是我家

她來自荷蘭一個只有2500 人生活的小鎮Langenboom,自幼嚮往不同文化,喜愛研究各國語言及歷史。中學畢業後,她並沒有如多數同輩一樣選擇直接在荷蘭當地升讀大學,年少的她渴望成長、憧憬獨立,於是毅然隻身遠赴北京學習中文,那年的她,只有17 歲。她是荷蘭女孩Annemarelle Jantine VAN SCHAYIK(12 聯合中國研究,14 研究院中國研究),中文名是「方妍梅」。方妍梅自此便與中國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及後更於香港中文大學完成中國研究學士及碩士課程,以香港作為她的第二家鄉。


方校友享受在中大讀書的生活。

熱愛異國文化 遠赴北京學中文

方妍梅生於荷蘭,從小就對異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希望有機會學習外國語言。17 歲那年當她正在苦惱升學去向之時,她的母親正好在工作上和中國有所接觸,便建議她試試去中國讀書。於是在2007 年,她獨自遠赴中國傳媒大學學習中文,誰知這一去,就是10 年有多。

當年方校友就讀的中國傳媒大學較少有國際學生,連教中文的老師也不懂得以英文溝通。由第一個月呆坐在課室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經過兩個月努力自學,方校友才慢慢追上進度。與很多國際學生不同,她特別喜歡和中國學生走在一起,互相交流。她直言:「我當初到中國,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能學習中國文化,如果整天只和歐美學生相處的話,不是失去了來中國學習的意義了嗎?」在北京學習的這一年,她得到寄宿家庭的主人家幫她起了中文名「方妍梅」,順利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來港升讀中大 學習獨立思考

2008 年,方校友選擇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攻讀中國研究學士學位,畢業後她更繼續修讀中國研究碩士,「本來我想繼續留在北京讀大學的,但父母認為來香港讀書相對於大陸更適合我,因為這裏的學術環境比較自由和開放。香港的大學有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教授,他們擁有多元化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我們可以吸收到來自東、西方不同角度的論述,從而學習獨立和批判性思考,進一步形成自己的觀點。」面對一些內地教授的觀點,方校友坦言與西方常見的論述有所不同,但她始終認為很多事情並沒有簡單的對與錯,每種文化都蘊含了複雜的歷史、社會、政治、語言、人民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方能更接近事情的本質。


方校友熱愛網球運動,在學期間積極參與校內比賽,與隊友合作無間。

方校友分享道,當初選讀中大最主要是因為選科的自由度很高。中大中國研究學科不分高低年級,只要在4 年內修讀完足夠學分便可畢業。因此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甚至修讀跨學院的科目,「我雖然讀中國研究,但亦可修讀中國經濟與經貿等其他學院的科目。」除了選科自由度較高,教授的耐心教導也不斷激發她的自主思考。談到在大學4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她第一次交論文功課,教授竟然給了長達3 頁的評語。分數不是最重要,教授耐心點評和不斷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她的思考,才是最寶貴的。


方校友(左)參加聯合書院畢業禮。

留港工作生活 喜歡香港通達方便

畢業後的方校友繼續留港工作,先是在校內的中國研究中心擔任教學助理,及後加入了一家專門協助海外家庭傭工就業的非政府組織,致力為海外傭工爭取合理權益。現時任職客戶管理和網絡內容編輯的她認為在香港找工作並不難,工作簽證也容易辦理,只是找一份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工作就未必這麼容易。在北京學習中文為她來香港讀書打下重要基礎,妍梅對中文的認知比一般國際學生強很多。她形容香港的生活更易讓國際學生適應,比如香港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方便快捷;香港人的英語水平普遍較好,同學老師之間都可以用英語溝通;再者香港購物非常方便,有時她想念家鄉的芝士,一般超市都能買到,她笑言也經常與本地人一樣到街市買餸。

回想當年隻身離開家鄉到外地升學、生活,方校友提到更多的是因為年輕沒有包袱,未來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對自己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也沒有具體的概念。只是覺得要成長就必須離開家人,去世界各地闖闖,學會獨立生活,而機緣巧合便來到了香港。如果現在要她再前往另一個地方生活,她笑言自己可能不會再有當年的勇氣,「年輕只有一回,我也只是趁年輕放手一搏」。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九十九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