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與人交談的沈韻莉(97新亞社會學),在HR行業工作了很長的時間,一直不變的是將焦點聚焦於人的身上,「我永遠看重的是人,我坐的是人事部,關心的當然是人!」她說要做好HR工作要從細微處出發,令員工感到受尊重,「即使公司給生日員工送餐飲贈券,我也特別包好放入生日卡送出去,而且人家8月1 號生日,你生日那天才送給他,對方一早安排好跟朋友食飯,贈券當天根本用不上,何不提早半個月送出,又或是將贈券有效期限延長,這就是我時常跟同事說,做到跟做好是兩回事!」
沈韻莉(Theresa)畢業後想當老師,寄了60封信到各間學校求職卻沒有回音,「最後只有八佰伴回覆想請我加入培訓部,心想培訓員工也是教書,沒有偏離本意,於是走上培訓行業,後來轉職到半島酒店,老闆給我機會做HR,自此走上人力資源的路上。可能是由培訓出身,令我跟同事的距離變得很接近,見證不少由主任做到經理到部門主管,由單身到拍拖到結婚到生寶寶,時常緊記每個人背後都有個家庭,每次作決定時,都思考一下他們的家庭。」試過舊公司請洗碗姐姐,公司要求完成身體檢查才可上班,但姐姐不熟路,於是約她一起去,沿途傾談知道她孫兒在餐廳附近上學,洗完碗方便去湊孫放學,然後我來到新公司一段時間,洗碗姐姐的餐廳轉手而離職,她又主動要求過檔,我們再次成為同事⋯⋯簡單說是要從員工出發,兼顧他們的各樣需要,這樣才是HR!」
只憑一個人力量是不夠的,沈校友也經常推動團隊一齊去做,「我常常跟同事說,做好程序上的事情如準時出糧,只是HR最基本的東西,真正HR要做的是要令同事肯信你,然後一起完成每樣工作。試過有員工擺明扮病請假,同事於是研究在程序上要怎樣處理,我反問這樣做真的是最好嗎?為什麼他會不想返工?原來是與大廚有點小磨擦,嘗試去關心他,處理他感覺焦慮的問題,自然不會再發生,你每次只跟他講程序,永遠也找不到問題癥結所在。」
如此強調對人的理解,因為在Theresa的眼中,HR就是建立與人的一種關係,「有時並非單純在工作上,例如我在北京的酒店工作時請了位點心師傅,一直保持朋友關係,會相約晚飯及打羽毛球,後來我跟他都回到香港,有人介紹工作給他,但申請時卻要網上填寫很多資料,他對電腦一竅不通,他的子女忙碌幫不上忙,於是請我協助;又試過有舊公司的經理約我飲啤酒,酒過三巡後他透露工作不順遂,擔心家人憂慮,雖然實質未必幫上忙,但是真誠的陪伴、理解和聆聽,也許是他當刻最需要的。HR這個行業讓我認識了不同的人,一個人可能有千個故事,令你對每樣事情認識一點,甚至連維修冷氣及做點心也略懂皮毛,豐富了我的世界,也令工作不會變得沉悶。」
由年紀稍長的洗碗姐姐,到剛畢業的新鮮人,沈韻莉說均喜歡聆聽他們的故事,理解到各自處境,「與年輕員工相處,有人會覺得不太容易,但我卻認為不困難,你打開他們的履歷表,見到每份工作也做得不長,原因千百個,例如疫情影響出現裁員或減薪潮,令人覺得工作不穩妥,年輕人因此對工作缺乏安全感。我覺得關鍵是多與他們聊天,明白他們的困難和面對的選擇,更與時並進,即使做培訓,我也在思考要怎樣去做,大多數人覺得上網已擁有全部知識,手機永不離身,我也追上潮流了。」
不過飲食業出名流失量高,招攬人才是行內永恒話題,沈校友說離不開那幾道板斧,「如果在網站登廣告,肯定百分百沒人會來,平日請人大多靠員工介紹熟人,又或是到求職網站採購大量CV,挑選合適的主動致電,也會到校園進行招募⋯⋯不過我舊上司教我,純粹看流失率(turnover rate)是不合理的,因為員工辭職的原因實在太不可控,反而應該看的是重新招聘率(re-hiring rate),真的有同事試過疫情期間收入不穩,鑑於家庭負擔而另謀高就,疫後重新回歸,如果有員工離職後依然肯回來上班,證明公司總是有吸引力。」
對於師弟師妹想加入HR行列,Theresa 說不要太完美主義,「聽過有些畢業生,半年也找不到工作,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們目標清晰,一定要做某個範疇的HR工作,有想法其實並非壞事,但不要太揀擇,什麼工作也先做,你踏了入公司門口,他日有空缺時才轉部門也不遲,但一直不肯踏出第一步,找到理想工作的機會只會愈來愈渺茫。另外既然想做HR,也要主動點去熟讀這方面的知識,很驚訝有些入行10年的,竟然連《僱傭條例》中的418規定也不清楚,網上有很多免費資源,又或是有不同講座可以報名,多聽多看多得着,對日後工作會有幫助。」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一十九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2409/pdf/CUAM_202409.pdf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