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唸當代中國研究 開拓國際視野
俄羅斯女子Maria Mashkina以香港為家

Maria Mashkina(19新亞當代中國研究)生於俄羅斯,年少時移居泰國,2015年來港入讀中大。二十多年人生跨越不同國家和文化,孕育她立志成為一名世界公民,能夠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環境,俄羅斯的傳統培養她堅韌的性格,泰國的經歷讓她學會了包容和開放,而香港的生活則令她更加獨立和高效率。來港九年,加上有胞弟相伴,對她而言,香港已經是家之所在。在這個充滿競爭及多元文化的社會,她找到了機會和挑戰,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展現出中大新人類的堅韌和活力。


香港廣納外地人才 政策吸引

Maria 於莫斯科出生和成長,約13歲時隨父母和弟弟移居泰國蘇梅島,入讀國際學校,這是個嶄新的生活體驗,「那是巨大的轉變,我需要適應新的文化、語言和環境。這段經歷讓我學習如何適應不同的情景,接觸不同國籍的人,培養自信心和靈活性。我也從中學習欣賞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這對我後來在香港生活和學習有正面影響。」Maria的父親多年前曾經來港工作,留下良好的印象,認為香港是個讓子女建立未來的理想地,建議她由泰國來港升讀大學。然而,她從未到過香港,只知道這是個國際金融中心,而且糅合中西文化,「我搜集資料時發現香港除了有許多世界一流大學,跟其他國家相比,最吸引之處是香港十分歡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就業,令我們容易獲得工作簽證。」

2015 年 Maria 以優異成績獲中大頒發獎學金來港升學,雖然在亞洲區生活了數年,已習慣又濕又熱的天氣,卻仍有一段調整期,「離開父母,首要學懂照顧自己,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最大的文化衝擊是生活節奏,與俄羅斯和泰國相比,香港人總是超忙碌,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辦事很有效率,而且專業,很值得我借鑑去改善時間管理能力,以結果為導向,爭取更好的成就,對我學習和職業生涯有莫大的幫助。」

俄羅斯籍學生在中大屬少數族裔,Maria 結識了能說俄文、來自其他中亞國家的學生,積極擴大社交圈子,「參加O camp的體驗令我難忘,其後成為O camp helper,分享我作為新生時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此外,我很懷念在女生宿舍學思樓的快樂日子,女生們在合一亭談夢想與煩惱。香港學生帶領國際學生體驗本地生活,例如郊外遠足、遊船河,又到大牌檔品嘗香港美食,包括咕嚕肉、雞腳(或稱為鳳爪)等。」

Maria(右)與來自四川的學思樓室友建立起珍貴友誼。
Maria(前)熱愛行山,與好友結伴同遊西貢。


未畢業已找到理想工作

Maria 入讀中大時尚在探索自己對哪一門專業最有興趣,原本修讀統計學,卻在一年後轉讀截然不同的當代中國研究,「當時我選修普通話課程,表現良好,培養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又認識了幾位正修讀當代中國研究的同學,他們對該學系的評價甚高,又指教授的授課方式生動有趣,加上課程的設計全面,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中國。現在回想,轉學系是明智的,修讀當代中國研究不只拓闊了我的世界觀,亦有助我融入香港文化,慢慢愛上這城巿。」令她愛上當代中國研究的還有多位教授,包括楊凱里、黎晨、夏添恩等充滿啟發性的教學。

2017 年到北京大學交流,學習普通話,親體驗中國文化和生活。


畢業前,Maria在校內舉辦的就業博覽會中找到工作,在一間顧問公司任職合規分析師,她指能把在中大學到的軟技能大派用場,「合規性工作需要研究並消化一些複雜的文件,包括法律文件,然後非常清晰和簡潔地表達你的分析。在學時經常需要研究大量資料,分析後精確地撰寫論文,訓練出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正是合規分析師所需的重要技能。我對合規工作興趣甚濃,由於工作性質需深入理解法律,我正修讀英國及香港法律學士程度文憑,以進一步提升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數年前Maria的弟弟也來港升學,畢業後亦留港工作,有家人相伴,讓她感到香港已經成為她的家,父母已退休,定居泰國,方便探望,令她安心繼續在這個城市追尋夢想。

Maria(右一)出席中大國際生校友聚會。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一十九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2409/pdf/CUAM_202409.pdf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