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子聰透過舞蹈身體實驗
開啟一扇獨特人文觀窗口

「文化研究的課程內容涉及探討各種權力關係,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到性別角色的動態,再到社會架構中的權力分配。我唸文化研究,並非計劃走學術之路,跳舞能讓我以身體作載體,跟別人相處的空間裏,繼續探索這些文化脈絡。」定居德國的舞者蕭子聰(17聯合文化研究),中大year 1時透過參加荷蘭交流計劃,意識到自己渴望在開放及具創意的環境中發掘舞蹈的可能。畢業後他到瑞士和德國深造舞蹈,文化研究學術背景,為他提供不同的視角思考舞蹈藝術的意義,透過舞蹈讓他更深入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連結,並在這種連結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和諧。

Cary(左)參與《Blossom Ends & Hearts》舞蹈演出,是一部有關成長和滋養空間的作品。(攝影:André Symann)


荷蘭交流拓闊視野
矢志赴歐洲唸舞蹈

蕭子聰(Cary)中學時開始跳街舞,中五會考後到澳洲唸Communicatio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2013年入讀中大,繼續修讀他感興趣的文化研究。他加入中大Danso(現代舞蹈學會),也透過中大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的活動,接觸不同的舞蹈圈子,然而影響他後來決定到歐洲唸舞蹈是因為year 1參加聯合書院到荷蘭交流的計劃,「當時我經常走堂,由Utrecht走到Amsterdam上了兩三個舞蹈工作坊。我初次感覺到這就是我喜歡的跳舞空間,那裏的人、課堂的訓練、社群挺特別的,這種跳舞空間在香港難尋,希望再到歐洲探索更多關於舞蹈的可能。」

回港後,Cary努力在year 1至year 3讀完大部分學分,year 4便可輕鬆到瑞典交流,為之後到歐洲進修舞蹈鋪路,「選擇瑞典是方便我去不同的歐洲舞蹈學校參加入學甄選,中大畢業後我幸運地進入一間心儀的瑞士學校。它不是要把你訓練成技巧高超的舞者,而是重視身體訓練,讓每個學生認識和掌握自己的身體以發揮個人創意。該課程共有13位同學,年齡介乎18至35歲,背景各異,包括:資深舞者、雜技藝人、視覺藝術家、教師等,這多元的組合令我感覺自在。但該校約三成課程以法文授課,我是唯一不懂法文的學生,兩年後就離開了。」其後他轉到德國取得舞蹈碩士學位,定居於柏林,同時開始想過較穩定的生活,「過去十多年,我移居了四五個國家,但我並非想做浪者,也渴望與人和城巿建立長久一點的關係。柏林對酷兒文化、性別認同較開放,我亦欣賞這裏的社區流行『免廢』交換或送贈,多元共融的氛圍令我感覺舒適。」

Cary(中)透過舞蹈項目《Physis》,在物理和情感層面上探索「我們是怎麼在一起的?」的問題。(攝影:Kata Kwiatkowska)

Cary(中)另一舞蹈演出《Radical Cheerleading》,展示舞蹈作為和平抗議的形式。(攝影:Teodora Simova)


經歷文化碰撞
反思香港舞蹈與文化連結

以香港舞者身份在歐洲闖蕩了數年,Cary經歷過許多文化碰撞,特別是身體接觸方面,「在歐洲,同學或舞者之間經常互相觸碰身體,例如:攬頭攬頸、躺在一起等。這種親密互動在香港並不常見,即使是朋友之間,初時我不習慣,不懂得反應,質疑自己太孤僻。雖然我現時抱比較開放的心態,但每次跟別人有身體接觸,我也特別敏感,感受那觸碰為身和心帶來的變化,讓我愈想了解身體裏的我是誰。」

Cary發現不少歐洲的舞蹈項目是舞者以身體回應自己的文化習俗,不禁令他反思香港有關身體與舞蹈之間的連結,「我跟身在歐洲的香港舞者談論過此問題,以往少有以身體與香港文化對話的作品。我經歷的香港生態,日常身體接觸不多,更莫說一起跳舞。在舞蹈框架下,去理解不同香港個體的生活脈絡於身體留下的印記,這不僅是對個人身份的審視,更是對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文化碎片的探索。」

在《Safe and Sound》演出中,Cary(前)與其他舞者沉浸在一場敲擊樂遊戲中。(攝影:Dalia Castel)


感激中大支持 舞蹈節交流深刻

今年Cary獲頒發danceWEB獎學金,以參與ImPulsTanz維也納國際舞蹈節。然而參與者需要找捐款以資助剩餘的活動開支,朋友提議他向中大求助,他想起中大人有一種獨特的情感聯繫,母校或有資源支持他。「中大校友事務處的同事十分着緊,迅速協助邀請中大校友慈善基金幫忙,而慈善基金亦很快批出了撥款。雖然後來我因為同時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而婉拒中大幫忙,我感激母校對我的支持,希望將來保持聯繫。」

Cary(左一)今年獲資助參與ImPulsTanz 維也納國際舞蹈節,與五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者作深刻交流。(攝影:Emma Bertuchoz)


為期五星期的舞蹈節,今年有來自不同國家約53位舞者獲資助參加,活動包括:表演、工作坊、研討會等,叫Cary 最難忘的是這社群猶如一個實驗性的社交空間,「舞蹈項目並非只有台上表演的一刻重要,台下一班舞者在特殊又濃縮的空間和時間裏,不斷有肌膚接觸,感官被放大,考驗如何與人相處,同時重新審視理解事物的方式。每位舞者都在尋找平衡,一種在保持自我與融入集體之間的取捨。今次這種感受更深,因社群更大,時間更濃縮,大家分享經歷,過程中既有互相支持,也有彼此挑戰,這是一個深刻和美麗的社交實驗。」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一十九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2409/pdf/CUAM_202409.pdf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