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皇都戲院能夠保存下來,陳智遠(05 研究院政治與行政學)所創辦的「活現香港」功勞不少。他口中這間「蚊型旅行社」,不停設計出令人驚喜的行街路線,改變了大眾對城市深度遊的看法,更可以跨界走入保育及電影行業,陳智遠說全因那次歐洲背包旅行所啟發。
年僅28歲便當上特區政府問責班子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陳智遠(Paul)憶述四年政治生涯,用精彩忙碌四字作為總結,「事無大小都與食物及衞生局有關,無論處理骨灰龕、自願醫保、控煙、香港水域禁止拖網捕魚、豬流感,還是三聚氰胺等不同議題,全部都令我的工作履歷變得充實。雖然整段經歷很難忘,但實在是太辛苦,所以想稍作休息後便去做其他事情。」休息一年去沉澱及構思創辦「活現香港」,「人生上半場讀法律,然後走入智庫及政府從政,是比較正路的,但心底喜愛的是旅行,難得有個長假期,於是將人生想做的事情逐件完成,包括寫了一本關於旅遊的書,而籌辦行街團(walking tour)亦是一直渴望要做的。」
他說在中大讀完研究院之後,參加徵文比賽幸運地勝出,贏了一張機票,於是利用暑假到歐洲背包旅行,去了40天。「在中大讀政治學時,印象深刻的一課是1989年東歐政治變遷,但讀書終歸是理論,親身走進去體會,到達波蘭、匈牙利、捷克⋯⋯書上提到的地方全都走遍,並因而得知世上有行街團這回事,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自此愛上旅行!回到香港未加入政府前,已當起slasher,方便隨時去旅行,後來索性考取獎學金去英國讀書,旅行次數就更瘋狂,後來合共去了89個國家,旅遊變成生命的一部分,尤其喜歡大街小巷,都是旅遊書未有提及的地方,去理解每個城市的前世今生。」
本來打算退休才辦行街團,誰知平白無端有一年休息時間,而真正激發陳校友落實去做的是「導遊阿珍」事件,「當年阿珍強迫團友消費被拍片放上網,成為新聞人物,引起社會很大迴響,這是十分震撼的,導遊不用本地優秀產品來招待旅客,為何要強迫旅客購物,而不將最好的東西帶給旅客?加上身邊朋友時常說香港很悶,連本地人也領略不到這個城市美好的一面,於是聚集了幾位朋友,將外國行街團的概念帶來香港,試試是否可行,2013年成立了『活現香港』。」起初想法很純粹,只是想帶朋友、遊客及學生在街上走走,沒有宏大的藍圖,也沒有投資很多錢,意料不到這樣行了超過10年,「我覺得『活現香港』的出現,也慢慢地改變了這個城市,不單成功塑造城市深度遊這種文化,也用時間證明了只要有合適的營運模式及市場觸覺,原來可以在沒有一分一毫的資助下做到自負盈虧,還能用有限資源推動保育、電影等具影響力的項目,值得我們驕傲及自豪。」
Paul憶述最初「活現香港」開辦時仍在銀行工作,2015年大兒子出生,他身兼兩職難以同時兼顧父職,索性放棄高薪厚職全情投入;亦因由兼職轉為正職,才有時間在2016年發起皇都戲院保育運動。問他為何會沾手保育,他說因為在灣仔上班,跟同事親眼見證同德大押拆掉,感受至深!「面對城市瑰寶消失,一直很被動及無奈地接受,但縱觀世界一流的城市,都是充滿歷史感(historic)並能保留不同時代層面的,保留舊建築並非為了懷舊,而是前瞻地視它為每個城市的文化資產,如果我們拆走所有舊建築,然後換上全世界都有機會見到、毫無特色的東西,香港還有什麼特色?如何去推動文化旅遊經濟?重中之重是這牽涉『活現香港』的飯碗,我們精心籌備的行街團,隔一段時間店鋪結業或舊建築消失,又要重新規劃;我們想扭轉這個局面,透過適合的介入方法將舊建築保留下來,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
聽起來已知困難重重,陳智遠是抱着一試的心態,「我對皇都甚至北角不帶任何感情,如此着緊,是因為整件事富挑戰性,萬一成功會改變保育的遊戲玩法,我覺得值得投入心力去試。由於有政府工作的經驗,擅於跟各個部門及持份者打交道,正好將這套技能應用到保育這件事,而那一年爭取保育評級,也確實用盡了人生上半場所學的全部功力,坦白說並非我一個人可以成事,只是時間上較為彈性,所有事情才由我出面,背後還有大量朋友參與行動。」最後成功游說古物諮詢委員會,將原定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躍升至一級,創造了歷史。但他卻沒有停下來,「深水埗配水庫及彌敦道190號也有參與,我的想法是每幢舊建築性質不同,值得社會去思考一套度身訂造的方案,提高它的生存機會。你問我會否繼續投入更多項目,答案是肯定的,想找同路人,將保育皇都的方法框架(know-how)分享給他們,愈多人去做,保留的舊建築就愈多。」
方法框架早已是公開的秘密,Paul說:第一,促請公權力介入,讓古物古蹟辦事處為給予建築物的評級愈高,保留機會愈大。第二,營造民情,令公眾廣泛關注建築物的價值。第三,計算經濟誘因,要讓業主知道留比拆的得益更多。「歸納起來是這三大原則,再針對建築物的性質來調整,當然留得愈多就愈好,但有時留的不單是一幢建築,例如保育皇都就帶出了《尚未完場》這部電影,有機會訪問戲院創辦人的後人Molly Odell,甚至連繫到歌手張敬軒(Molly Odell故居玫瑰村現任主人),永遠想像不到一場保育運動能夠解鎖到的可能性有多大。」
同樣意想不到的,是投資開拍《緣路山旮旯》電影,「導演黃浩然義務幫忙拍攝《尚未完場》部分片段,他想開戲我們就決定支持他,而且看了劇本覺得很有發揮空間,劇情是一位宅男突如其來有五段情緣,女友全部住在山旮旯,其中沙頭角及梅子林兩個地方,是我們想重點開發的,原因是政府推出鄉郊保育計劃,我們見到籌辦深度遊的可能性,用電影流行文化來推動是最有效,因為鏡頭及劇情而感受到鄉郊地方,萌生想去探究和保育的念頭,遠比我們帶團更有宣傳效果。」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二十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12月號
PDF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2412/pdf/CUAM_202412.pdf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