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問友答】
提倡5P人生 善衡書院院長
莫仲棠為學生建家

致力研究阿茲海默症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05研究院醫學博士),2022年8月出任善衡書院第三任院長,實踐善衡書院以「家」為核心理念,過去一段時間與學生們住在一起,發現原來可以這樣互動。他時常強調家是靠愛及夢想來成就,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子女在一個滿載溫暖的家庭中成長,自然有助他們培養學習及興趣,這亦是莫仲棠履行院長任務的核心理念。

在由著名雕塑家朱達誠創作的「家」字雕塑旁,莫仲棠說善衡書院最重視家庭的意義。


問:莫校友在澳洲修讀醫學,為何會加入中大並修讀博士?

答:高中時隨家人移民到澳洲讀書,1993年於悉尼大學醫學院畢業,本來想繼續留在澳洲,但爸爸很想我回香港發展,還代我向香港四十間醫院發求職信!結果肯請我的醫院之中,唯獨威爾斯親王醫院同時提供訓練及工作的機會,於是1994年2月4日到醫院上班,一做就十年。來到中大之後,發現沈祖堯教授帶領的頂尖團隊不少也是醫學博士,研究氣氛十分濃厚,我也被此氣氛感染,當時上司黃家星教授很支持我,甚至出錢聘請研究助理幫我,於是決定在中大修讀博士學位。2006年沈祖堯教授邀請我加入中大擔任副教授,與中大的緣份就是這樣開始。

問: 在中大時有什麼難忘的人和事?

答:黃家星教授比我年長很多,卻依然十分尊重我這位學生,給予很大自由及聆聽我的想法,從旁幫助我去成長,而我觀察到他對病人的態度,跟之前認識的教授截然不同,處處以人為本;即使沈祖堯教授推動醫學院要有研究精神,背後的動機並不是要爭取什麼排名去揚威,初心只是找出更好的方法去幫助病人,同樣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加上中大醫學院整體氛圍很友善,雖然我從外國回來,並非在中大成長,但所有同事都視我為自己人,令我深深感受大家都是一家人,這是我在中大讀書及工作時,最觸動到我的部分。後來我與胡志遠教授及吳兆文教授開創「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PS)課程時,也延續以人為本的想法,特別着重「師友」指導的部分,有教授親身關懷學生,對學生的幫助會很大。

問: 平日教研工作繁忙,為何還願意抽時間擔起善衡書院院長重責?

答:我做了六年腦神經科主任,任期屆滿時思考過下一步到底要做什麼,當時遇到霍泰輝教授,他說善衡院長即將離任,問我是否有興趣接任,但我並非中大本科生,對書院完全沒有概念,加上辦公室在威院,與校園有段距離,大部分書院活動都無法參加,所以當時對霍教授的提問,沒有答案。後來問了兩個人,一位是陳德章教授,他既是醫學院教授又是伍宜孫書院院長,他說我的性格很適合;我半信半疑再問好兄弟胡志遠教授,同樣也鼓勵我去做,他的理論是既然我熱愛教學,參與書院工作之後,整個教育經驗就圓滿了,於是聽從他們意見決意接受挑戰。

問: 依你所見,書院對培養學生扮演着什麼角色?可否分享一下你與善衡宿生的難忘事?

答:本身是崇基學院的教職員,2020年轉到善衡,記得那時的學生是很迷失及無助的,年長一代與年輕人的關係出現破裂,當下決定他日做院長之時,要成為學生們的同行者,因此由上任院長的第一天,已經當自己是一名學生,重新過書院生活,書院任何活動不論是跑步、唱歌、食飯,甚至連dem beat都有參與,嘗試投入當中去了解更多。空降成為院長的初期,與學生有點隔膜,要花時間破冰,當隔膜消除了,就發現中大學生其實很可愛,例如我做了老師這麼多年,只收過學生的感謝卡,但剛過去的情人節,卻收到第一份學生送給我及太太的情人節禮物,除了有花及熊公仔,還在卡上用英文寫了「多謝你成為我們喜愛善衡的原因」,從未試過如此甜蜜難忘。

今年情人節收到善衡學生的禮物,很有心思地手繪畫莫仲棠與太太的樣子,令他甜在心頭。


善衡書院有不少外地生,莫校友特意找來書院的翻譯系同學,創作善衡專屬的英文dem beat,還上台與學生一起表演。


問: 你對年青一代有什麼期望?

答:我一直希望善衡的學生能夠具備五個P:第一個是Peace,而要令學生內心感受平和,書院上下要視學生為瑰寶,用愛來關懷他們;二是Profession,鼓勵學生們努力讀書,支持他們完成專業;三是Play,書院會舉辦跑步、海外義工等活動,彼此建立穩固友誼,同時發掘同學們的興趣;四是Philanthropist,培養他們有憐憫的心,透過不同活動接觸少數族裔、兒童及長者,了解社會上不同人的需要,拓闊學生們的眼界;最後一項是Personhood,說到底是想學生們做個好人,踐行「文行忠信」院訓。

柴犬Ollie是善衡學生的寵兒,莫教授說Ollie名字從象徵和平的橄欖(Olive)衍生而來,亦是滑板技術中向高處跳躍的意思,可鼓勵學生騰飛追夢。


問: 你致力研究阿茲海默症,近年研究有什麼進展?

答:以往見到病人發病,去到很嚴重的地步,才開始洞悉到要用藥物來治療,其實這個時候正如癌症末期,腦部經已縮到很細,治療不會有太大效果;不論中外研究都是近年才知道,認知障礙的潛伏期可以長達15至20年,原來要早在發病前十多年介入,才有機會延緩或預防認知障礙出現。我們的研究進一步發現三高、飲食、運動、聽覺、視力、孤單感等十多個因素,均會對認知障礙這個病症產生影響,令我們明白要預早提防出現以上風險;科技日新月異,也不斷有新科技能早點偵測認知障礙,例如透過人工智能分析眼底相片,來檢測腦部是否健康,七十歲前必須處理,預防才是最重要。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二十一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5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3月號
pdf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2503/pdf/CUAM_202503.pdf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