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很多人怕背誦大量史料而不敢選讀歷史,在中大主修歷史的馬木蘭(Michelle)有幸在中學時遇到一位很好的歷史科老師,令她愛上歷史。「她令我明白到讀歷史是毋須背誦的,用分析及比較的方法,引導我去想像當中的關係,訓練出『借古人眼睛看未來』的能力;亦教曉我們先着重分析,在公開試答題時得心應手,取得好成績入讀中大歷史系。」
歷史以外,她更鍾情於日本文化,「大學二年級時去了一趟日本旅行,踏足東京、新宿、涉谷時,感覺像去了另一個星球,那種繁榮景象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大多日本人不諳英文,要了解日本文化,需要先學懂日文,於是決定在大學三年級暑假修讀日文。「當時中大有個很緊湊的暑期班,六星期修畢整個學年的課程,早上三小時上課,下午再花三小時重溫,基礎變得很紮實,然後四年級再多讀一個一年的課程,密集操練令我的日文進步神速。」
在中大讀歷史時,她選擇讀得廣泛一點,什麼年代的歷史都讀,也深知自己不會向教書或博物館的方向發展,幾近肯定會從事歷史以外的工作。「畢業時有金融公司銷售員及服裝採購兩份工作機會,前者看似很吸引,但個人對時裝的興趣濃厚,最終選擇了後者。雖然入職薪金只有教師薪酬的一半,但總覺得工作首選有興趣的,才會較易明白及掌握。」馬校友先於一間美國公司從事男裝採購,她說由男裝入手有好處,「只有裇衫、T裇等簡單種類,對於新入行的人會較易掌握,有助打好基礎。」
機緣巧合之下,同事知道她懂得日文,看到廣告招聘採購日本時裝員工,問她是否有興趣應徵,結果成功轉工。「這份工作我是很有興趣的,因為可以接觸日本最尖端潮流的時裝,例如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島田順子(Junko Shimada)等在九十年代風靡香港的品牌。能夠加入這間公司,還要接觸女裝之中最複雜的大師作品,因而學懂了日本時裝業嚴謹的『仕樣書文化』,是一趟很有趣的經歷。」這段經歷也讓她認識了人生伯樂,「有位日本上司看中我對工作的熱忱,邀請我共同成立貿易公司,為日本品牌在中國尋找代工廠,親歷了香港製衣業最黃金的年代。」
在時裝行業打滾了七、八年,因工作關係時常要到日本洽談生意,也因此令Michelle遇上FANCL,「我本身的皮膚很容易敏感,從小到大都在不停找新的護膚品,當時有位日本朋友向我介紹FANCL,是我第一次認識這個品牌。」最能見證到她使用後轉變的是她的丈夫。「他是位結構工程師,28歲已經在英國的建築顧問公司ARUP Group Ltd做項目負責工程師,向來知道我的皮膚需要不斷更換護膚品,還經常要看皮膚科醫生,但用了FANCL後,他親眼見證這些問題逐漸消失。我向他細心解釋,一般護膚品中含有防腐劑、添加劑及礦物油,才導致皮膚出現那麼多問題。丈夫是個習慣用數據說話的理工男,他竟跟我一起飛到日本,花了大半天在FANCL店中試用產品、不斷提問,回到香港後跟我認真地討論,研究當中的理論及產品資訊,用他的工程師頭腦理性分析後,發現市場上真的沒有同類產品,或許在香港是一個商機,於是下定決心將之變成生意。」
第一間店鋪在銅鑼灣時代廣場開張,選址銅鑼灣是這裡屬追求時尚的年青人聚集地,新品牌要容易被人接受,由年青人入手最合適。從零開始這門生意,馬木蘭說面臨重重挑戰,「FANCL這個品牌在香港完全沒有人聽過,原因是它向來靠郵寄直銷,當時在日本只是剛開始有第一間零售店,即使香港人喜歡到日本旅遊,在街上也難以見到這個品牌;然後我們還要將全新的護膚品概念帶給消費者,大眾往往誤以為加入防腐劑能令護膚品不易變壞,要扭轉他們的想法,解釋防腐劑會令皮膚出現問題,還要說明我們的產品為何須完全密封、加入保鮮期及將容量減少,公司投入大量資源去教育公眾。」加上香港開店成本甚高,亦要培訓員工成為新一代美容顧問,幫助顧客分辨肌膚需求,她說現時回想也覺得很神奇,「竟然在短時間內兼顧了這麼多事情,但當時也沒有多想,只是盡力去做。」
幸好馬校友與丈夫都是學習能力很強的人,靠着事事親力親為及冷靜分析,很快掌握顧客及市場的需要,短短三年時間已開始錄得盈利,他們決定投入更多資源作宣傳推廣。為了讓消費者更快掌握護膚品資訊,她與同事構思出版一本雜誌,「將各式各樣護膚的原理及成分詳細地報道出來,應該是首個亦是當時唯一一個品牌,用這種形式來傳授消費者選擇護膚品的知識,以及如何分辨肌膚的問題。日本FANCL也出版了日文版的雜誌,最初是由我親自將日文資訊翻譯過來,過程中創作大量護膚品詞彙,例如細胞由肌底層歷經28日到表皮剝落,日文版雜誌直接用英文turnover來形容,我就將之譯為『肌膚更新』,讓人更容易理解,而『氧化』及『抗氧化』這些詞彙,也是在那段日子創作出來,直到今天仍被廣泛使用。」
能夠成功與日本人做生意,她感謝中大歷史系的訓練,「正如剛才所說,我讀歷史讀得比較廣泛,既有讀中國唐宋及明清史,也有讀西方的中古史及兩次世界大戰,就連日本上古史及明治維新也有涉獵。當你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歷史,了解他們的民族特性,加上懂得用日文溝通,他們不會視我為外來人,雙方傾談起來就變得毫不陌生,合作初期已能成功建立信任。」後期能夠繼續合作,對方看重的還是業績,「當我們做到他們也意料不到的效果,在香港這個完全不認識他們品牌的地方,做出超乎預期的成績時,彼此的信任就更大。」
信任逐漸加深,FANCL之後將中國市場的經營權也交給了Michelle。她形容決定進軍內地市場時,發現所有一線化妝護膚品牌早已進駐,「這樣反而帶來好處,顧客能更快知道並非任何品牌都適合自己,加上我們已有經驗,知道如何簡單易明地教他們認識成分,結果比香港人更為受落。短短兩年時間,FANCL這個品牌已打響知名度。」
回望過去的工作歷程,馬木蘭說是幸運的,「我承認自己是愛美之人,畢業後能加入時裝行業,然後轉到護膚化妝,都與打扮相關的,尤其是認識了護膚品成分後,日夜護膚頓覺事半功倍,亦培養出對自己有要求的性格。」至於對體態的要求,她說由於實在太喜愛美食,所以一定要持續運動,「這也要多謝中大,一年級時用了一個學分去學網球,當年與丈夫拍拖時,網球也成為我們的活動之一,直到現時即使丈夫已轉打高爾夫球,自己亦繼續請教練與我對打。」
為了美食而做運動,更進一步為了美食而開餐廳,「工作實在太忙碌,要在百忙之中放鬆及享受一下,在外遊出差時,會到當地最好的餐廳見識,每次光顧後也在想,如果香港有這間餐廳就好了。」起初曾考慮在港推出懷石料理,可惜最好的日本廚師不會輕易離開日本,還要配合當地食材及水質才有最佳效果,唯有作罷。後來有法國朋友向她介紹了當地甜品品牌DALLOYAU,丈夫是甜品的愛好者,心想銷售護膚品跟甜品同樣是零售業務,應該可以兼顧得來。「朱古力確實能夠由法國進口,但蛋糕卻要在香港現做,於是要開設工場,後來發現DALLOYAU在法國還有餐飲業務,要展示這個百年品牌的歷史需要一間餐廳,結果又在香港開了它的餐廳,可說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她說作為消費者,有十多年光顧高級餐飲的經驗,但作為經營者卻完全是新手一名,「幸好FANCL生意已發展至50多個城市,所有管理工作已經自動化,於是將同一套系統修改應用到餐廳之上,特別在控制食材成本方面,建立全新系統令成本一目了然。廚師可以輕易掌握預算,用多用少也能即時知道,可更專注於創作新的菜式。」
Michelle作為女性企業家,事業與家庭之間要取得平衡並不容易,「我與丈夫也是工作狂熱分子,喜愛從工作中獲得成就與滿足感。即使離開辦公室,滿腦子仍在想如何將公司工作做得更好,旅行時拜訪的地方也與生意相關。後來女兒出生,她讀書從來不用我操心,又有良好自理能力,但長大後她告訴我,得知以往實在太專注於工作而忽略了女兒,沒有給予她足夠的情感支持。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一次,我一定會將她放在首位,在時間上分配得再好一點。」不過她指出女企業家也有獨擅勝場的地方,尤其是身處護膚行業,前線員工與客人大多是女性,「我對她們有一定的敏感度,在溝通上會較易明白彼此需要。」
回想中大的學習生涯,她說讀書時學到的思考及分析方法,現時每天不論做人或是做生意都用得上。「讀歷史不知不覺間訓練了我,讓我明白做人的意義,建立到正確價值觀及理想,對個人的自省及身份認知有借古鑑今的作用。做生意也一樣,我覺得產品可以幫到客人,工作影響到下屬及身邊的人,擁有共同的價值去面對工作及人生,是讀歷史令我明白的道理。」她說年少時想過到外國讀書,中大的宿舍生活有點像幫她圓夢,「宿舍給予我的自由度,感覺就像去了外國讀書,加上中大環境十分怡人,想獨處的時候,總能找到人少的地方一個人散步靜靜思考。」
馬木蘭十分感謝大學的教育,讓她對世界有了認知,並為日後事業發展奠下基礎,「有次讀到《新亞校刊》時,看到獎學金一欄,就覺得用此方式來回饋母校也不錯,特別是我回想當年如果沒有到日本旅行,見識到另一個世界,往後的路就會很不同,所以我設立獎學金,好讓有志的師弟師妹有更多出外做交換生的機會,增廣見聞,幫助他們將來事業的發展。」除了設立獎學金,她還接受現任院長的邀請,擔任新亞書院校董會董事,她謙稱自己仍在學習階段,「真的不知道校董要做什麼,但我覺得有時間貢獻給書院是件美事,將來書院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只要時間許可,我願意出力幫忙。」
《中大校友》人物專訪短片:https://youtu.be/l6EHiQN_SkE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二十二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5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6月號
pdf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2506/pdf/CUAM_202506.pdf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