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肯定是譚堅(Adrian)提得最多的一個字,「起初在電訊公司工作時,只有2G網絡,除了跨國金融公司會用昂貴的漫遊數據來傳送電郵外,其他中小企連無線數據是什麼也不知道;如果在那個年代跟他們說手機電郵的方便性,根本是沒有意思,你要真的有普及科技追到大衆要求才可以成功。當契機仍未出現,卻用很大力度做時機尚未成熟的事,只會白白浪費很多資源。直到近年流動數據價錢便宜,有了流動上網,電郵、即時通訊、各種手機App服務自然應運而生,因此一切要看你的觸覺是否足夠,才能先做好準備,捕捉機遇再順勢而行。」
在八達通工作十多年的時間,譚校友說幾乎花了同樣時間,解決的士司機採用八達通收車資的問題。「八達通97年面世時,由數間大型公共交通機構合資成立,當時性質只是一張交通卡,到後來按市場需求發展到消費零售如此豐富的場景。但作為交通起家的電子支付,卻未能打開的士電子支付這個市場,甚至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他說最初為幾十輛的士安裝八達通機並合規連接咪錶,可讓乘客拍實體八達通卡支付車資,結果是「全軍覆沒」,「根本沒有司機樂意使用,很多八達通機後來甚至不見了,因為那個時機仍未出現,投入更多資源去推動都事倍功半。」轉捩點先由手機流動數據普及,藉此推出商用版八達通App,後來疫情,司機和乘客都擔心現金傳播病毒,部分「抗疫的士」在機場接載遊客,但所有兌換店都不營業,遊客拿着外幣兌不到港元,於是所有「抗疫的士」積極安裝八達通才收到錢。「手機生態當時已很成熟,的士司機能夠在手機中安裝商用版八達通App拍卡收費,否則即使有疫情這個契機,也未必可以成事。」
另一方面,金管局推出了FPS快速支付系統,故此的士司機可把營運所收即時轉到銀行戶口,八達通一直提供免費機具和全免支付費用,增加他們接受電子支付的動力。「試想想沒有政府牽頭,不可能推動眾多銀行使用FPS方式,現實中有各式各樣的限制,硬件技術及各項條件未配合時,強行推出是沒法成功的。」
跨境支付是另一個例子,「剛到八達通工作,已經跟內地省市不同交通卡單位協商,看看是否能推動一套互聯互通方案,令港人在內地能以八達通支付公交。」花了很長時間也沒多大進展,原因是不同省市交通卡各有自己的計劃優次,而且要在內地交通工具上安裝卡機,除了成本,還涉及跨境、跨省市、跨部門(交通及金融)的複雜性。「這個情況膠着頗長時間,直到去年由國家交通部推動,以『交通聯合』操作全國公交支付標準才成就互聯互通;另外由銀聯整合金融卡支付,八達通與銀聯成為緊密夥伴,可以在八達通手機App中生成QR code,利用此平台來完成跨境內地支付。」
從以上兩次經歷可見,要在八達通推動任何項目,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我時常用『揼石仔』來形容,雖然時機未誕生,大量投入資源推動是浪費,但卻不可以什麼也不做,一定要預先做足準備功夫,機會來到時才能抓緊。」所有事情是通過時間積累的,因此每次聽到別人說內地電子支付先進,香港多年來仍是八達通感覺有點落後,他就大惑不解,「有點像建築新樓,所有皆由零開始,沒有原物框架之下當然可以任意改動;八達通卻像是歷史建築,改動很少也有機會弄壞其中的樑柱,要加建必須要瞻前顧後不容有失,以免影響每天運作的核心公共服務。」
當然隨着時代變遷,Adrian說必須求變,並要有足夠理據支持。「例如去年開放的士支付網絡給銀聯、Alipay、WeChat Pay及PayMe,就有很大爭議性。因為這是八達通第一次開放平台予其他對手,從而滿足訪港內地旅客和進一步鞏固的士司機使用電子支付,CEO要求的是要照顧乘客及司機的真實需要,作為的士司機,是應該毋須理會乘客用的是什麼支付方式,是否用內地錢包等,每次完成旅程,輸入銀碼會生成香港支付標準QR code,乘客可拍八達通卡或以其他支付方法付車資,總之『嘟』一聲收了錢就可以了。」
另外,「60歲以上用樂悠咭兩元乘車,每月的交通補貼以及政府消費券,全都跟八達通有關,而且跟政府合作是絕對不容許任何錯誤發生的,記得有一次推出只限持有樂悠咭長者享用兩元乘車時,我是通宵坐在運輸署緊急事故協調中心的,配合政府指揮,以確保凌晨十二時後各種公交支付要順利過渡,影響的是全香港乘客,因此更要顧慮周詳。」
總體來說,譚堅認為香港在電子支付方面已做得不錯,不過仍有改善空間。「依然有茶餐廳是只收現金的,我跟太太時常光顧的一間也是,多次見過內地遊客排了很長時間後得知不收任何電子支付而無奈離開。無疑有部分是不愁客源,我行我素,也有因成本考量或員工年紀稍大,未必懂得操作科技;比較困難的是傳統街市的商販,雖然八達通多年都免費提供商用版手機八達通App,但濕貨檔主時常手濕,較難做到手機輸入銀碼這一步。雖然曾經嘗試加入語音輸入,但測試時卻礙於街市環境太過嘈吵而未夠準確,或許其他應用科技及政策出現時,終有一日能夠攻克這個問題,我相信等的也是那個時機。」
作為中大校友,Adrian參加商學院的師友計劃十多年,是歷年來擁有最多「徒弟」的良師,「我與太太沒有小朋友,但我很喜歡接觸年輕人,我年輕時也遇過伯樂,他們一、兩句說話提點,可能對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希望將自己的人生智慧貢獻給後輩。尤其是他們面對進修、轉工、轉行及求職難題時,我就用個人職場經驗和市場形勢來分析,助師弟師妹能調整心態,裝備自己,突破困局。」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二十二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5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6月號
pdf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2506/pdf/CUAM_202506.pdf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