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甲子之年 回家之旅 善衡書院創院院長辛世文教授伉儷與校友重聚



甲子之年 回家之旅
善衡書院創院院長辛世文教授伉儷與校友重聚

早前,中大榮休生物講座教授、善衡書院創院院長辛世文教授同夫人梁淑莊博士回港一個月,期間出席書院第十屆畢業典禮。自2018年8月榮休以後,辛教授伉儷居於美國夏威夷及加州拉荷雅城,這次回母校,不忘跟善衡成員、職員、校友、學生重聚,而善衡人也非常想念兩位親切和藹的家人。12月3日校友日,辛教授伉儷和二十五位善衡校友於書院教職員餐廳「雅薈」共進晚餐,參與的校友來自不同學系,有些更是書院首屆畢業生。

辛教授伉儷與中大淵源甚深,二人都是中大新亞書院校友。1965年梁淑莊博士畢業於化學系,而1966年辛教授則畢業於生物系。辛教授本科畢業後,先在九龍塘一所英文中學任教,後來在香港大學修讀一年制的特別榮譽學位及兩年制的碩士課程,接著負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辛教授回來母校出任生物系系主任,2006年出任善衡書院創院院長,為書院往後的蓬勃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石。

辛夫人手作紅蘿蔔蛋糕一試難忘
善衡書院是不少學生和校友在中大的家。2015年心理系畢業的善衡校友盧明丹(Lucy)憶念,最初來港讀書完全不諳廣東話。是因為書院每周三晚的共膳,她有機會認識不同地方的同學及交流,學會一口流利的廣東話。「那時,辛教授及辛夫人居於院長府第『松苑』,鄰近宿舍。學生們常常應邀到辛家享用下午茶,辛夫人手作的紅蘿蔔蛋糕令人一試難忘。」Lucy表示。

善衡校友林港(Derek)補充︰「善衡書院的非形式教育營造了『家』的感覺。如每周二至四的共膳,讓學生像回家一樣,見到特定的一群人。吃飯時,我們按迎新營的編排一起坐,聯繫緊密。書院也給我們資源追夢,甚至讓我覺得有點奢侈呢。」Derek畢業於2018年,本科是細胞及分子生物學課程。2016年,他和一班善衡同學在辛教授的帶領下踏足夏威夷,展開難忘的文化及歷史考察。

「我周一至周日住在書院,從早到晚和同學見面,漸漸互相信任。書院成立之初還沒建立什麼,辛教授及時任書院輔導長的黃錦波教授常常讓我們實踐想法,鼓勵我們勇於表達。」2014年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課程畢業的殷芷彤(Hidy)續說︰「我是第一屆入讀書院的學生,我們和辛教授及辛夫人情同家人,來往密切,是十分珍貴的緣份。」

書院共膳有助提升凝聚力
辛教授解釋,創立善衡書院前,他曾到訪世界不同大學的書院,如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等等,參考辦學形式。他說︰「那些書院的共膳不是固定的,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但我們覺得這樣不夠凝聚力,所以訂下善衡書院每周三晚共膳。最初同學認為次數太多,後來習慣了,反而慶幸不用費心張羅晚餐,也可以見一見熟悉的臉孔。膳費不貴,由當年到現在都是三十多元一頓飯。善衡書院讓學生發揮所長,形成表達自己的氣氛和共識。就算意見不合,大家都互相體諒,不會出現意氣之爭。」

「家」的概念,讓辛教授及辛夫人以父母親的慈愛目光看待學生。辛夫人憶述:「我們是三人家庭,只有一個兒子。那時我們和善衡同學一起生活,他們有如兒女,我們年紀漸長,他們就變成孫兒,我們仍以一個家庭的關係來維繫感情。」能夠與學生和校友打成一片,關鍵是什麼?「最重要是真心,真正關心和信任他們,他們會知道的。」辛教授回答。

書院校友不少已成家立室,生兒育女。此行回港,辛教授和辛夫人跟他們碰面,話題圍繞工作和家庭,並以自身豐富的人生閱歷,給年輕人提供建議、支持及希望。辛教授一直念茲在茲的,始終是書院學生是否能追求夢想、有所熱愛、創新,而他欣喜發現,多年後善衡校友都達成他的寄望了。

辛教授伉儷於善衡書院「家」字雕塑前留影。(相片鳴謝︰校友吳皓妍、張曉瑩、張才盛、鄧紹慈)

校友為辛教授(左)慶祝八十大壽準備壽桃大包,他和夫人(右)一起切餅。

左起︰Hidy、辛夫人、辛教授、Derek、Lucy,大家重聚話當年。

善衡校友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