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無創產前檢查技術 望應用至癌症檢測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 去年年底, 選出「2018 年全球20 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8),香港學者佔兩席,趙慧君(04研究院化學病理學哲學博士)是其中一席。她現任中大化學病理學系教授,亦是醫學院副院長(發展),但最開心的是兩女之母,她慧黠一笑地形容工作及家人都令人快樂,做得開心自然有效率,就是這樣簡單。

小時候的趙慧君已熱愛科學及邏輯,她是福爾摩斯小說迷,又愛看衛斯理的科幻小說,自小喜歡解謎,「父母並沒有規範我與妹妹的成長過程,學校選科也很自由。家中見到任何機器,我跟妹妹就會毫不留情拆開研究,分別只是每次拆件我會留一手,在父母發現前恢復原樣,妹妹拆的就多數無法還原了。」結果妹妹大學選修電腦工程,而趙慧君就走上了醫學之路。

中學時她跟家人移民澳洲,考入昆士蘭大學,以一級榮譽畢業。臨畢業,她作出改變一生的決定,「讀醫時,一心只想在澳洲當地考取執業資格,但後來覺得既然自己懂廣東話,為何不回香港實習多拿一個執業牌照,結果就回來了。」成功進了威爾斯醫院的化學病理部,最初只打算做個專科醫生,經當時系主任游說修讀PhD,選擇跟盧煜明教授做研究,展開了一邊接受專科訓練,一邊讀書研究的日子,「從來無人試過兩件事同步進行,我是第一個,早上先到實驗室處理好要做的實驗,之後到醫院進行實習,晚上回實驗室,儀器分析完就知實驗結果。」


趙慧君(前排左四)說回到中大修讀PhD 時,才開始知道什麼是研究,誰知一試便愛上,成為終生事業。

肩負無數父母期望

六年來過着朝七晚九的鐵人生活,趙校友着緊的,是無創產前檢查。研究始於97 年,盧煜明教授發現懷孕母體的血液中,混有嬰兒的基因,趙慧君協助研究發展產前檢查,媽媽可以透過抽血檢驗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地中海貧血症等隱性遺傳病,毋須使用傳統羊膜穿刺測試,減低孕婦流產風險。這項研究歷時十年,07 年完成開發檢測方法,11年成功於臨床應用,趙校友說用高興兩字也不能形容當時的感受,「對於科研來說,十年已經是很快啦,其實很早察覺無創產前檢查的可塑性,但是受儀器及技術所限,如何整合媽媽血中的胎兒DNA,而又不受媽媽自身的DNA 影響,濃度、數據等要掌握得相當準確。」即使最終成功她也不敢自傲,始終世上沒有百分百完美的測試,她還要不停優化檢驗過程及降低成本,令更多孕婦受惠;「我還要花時間去教育前線醫護善用測試,不能掉以輕心。」

女職員受惠她的發現 親自道謝

趙慧君分享了一則趣事,有次到一間機構辦理手續,職員見到她的名字時,不停對她道謝,原來面前的職員懷有女兒時,測試顯示胎兒有染色體異常,而測試報告正是由趙校友簽署,「當時我將所有資訊交給父母,染色體異常不一定會令身體出現缺憾,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繼續懷孕,結果女兒健康誕生。我覺得對檢驗的結果,每人取態也不同,不應由其他人去評價他們對與錯。」


科研以外,趙慧君亦以優秀教學見稱。她曾於1999 年起連續五年獲中大醫學院傑出教師獎,並於2005 年榮獲醫學院最傑出教師獎。

無創產前檢查已獲全球90 多個國家廣泛採用,每年惠及數以百萬計的孕婦,下一步是將之應用到癌症篩查上,「愈早進行治療,癌症痊癒的機會愈高,部分癌症若能在早期醫治,存活率可以高出數倍。但早期癌症大多沒有任何症狀,如果無病無痛好難說服人去做電腦掃描尋找腫瘤,如果只需抽一支血,檢查當中是否有因癌症而引起的DNA 異常,大多數人會願意做,就可以盡早篩查出癌症病人。」趙慧君透露,此研究已進入最後臨床階段,目前收集的數據令人鼓舞,期望能盡快推出市場惠及更多患者。


趙校友出席不少公開演講,近年題材多集中於癌症檢測上。

APEC 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意義深遠

發明能改變世界,固然促成趙慧君屢次獲獎,她說獲獎固然高興,但做研究非為獎項,只是錦上添花,她對每個獎項均很重視,不過有一個獎卻令她印象特別深刻,領獎時出現了小插曲:「2012 年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ASPIRE Prize),領獎地點在俄羅斯海參威,香港兌換不到當地貨幣,要抵達海參威機場才可換錢,誰料我周末到埗,機場找換店休業,結果拿着港幣就登上了大會巴士,盤算未來數天要如何過。幸好因為酒店供應緊張,我被安排入住停泊碼頭的郵輪,結果所有洗費可在郵輪上記帳,最後一天才結帳,才解決了問題。」

趙校友說:「我很好奇,為何APEC的人會對科研感興趣,於是那幾天趁機接觸與會的各國政要,他們均不約而同跟我說,原來科研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有很大關係,不同經濟體的競爭,科研成為其中一個主要元素,此行令我體會到為科研申請專利的重要性,改變了日後推動香港科研的一些想法。」


當年獲頒APEC 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後由海參威回港,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中)前來道賀。


由英國臨床生物化學系講座教授協會秘書Gordon Ferns 教授手上,接過2011年度傑出學人獎,每年此獎全球只授予一人,競爭非常激烈。

科研人才不足 幸逐步追上

對於香港科研,趙慧君讚不絕口,「香港人習慣利用最小的資源,以最高效的方法做出來,能在彈丸之地取得今天的科研實力,相信已超出很多人的預期。本地人才不足的確是個大問題,一些比較深入的科研項目,來來去去就只有一、兩位本地專家可以勝任;幸好近年中小學落力推廣STEM,大學也撥款支持創業,多了學生對科研產生興趣。」遇到想申請做研究生的,趙校友大多會安排小測試,看對方如何應對難題,「個人風格不會要求他們給出完美答案,而是提供大量提示,叮囑學生看完再討論,從中考核他的邏輯思考,是否夠心思細密。坦白說,我最怕一言堂,學生有更多可行及不一樣的答案,往往令整件事可以做得更好。我時常跟學生說,在科研路上,大部分假設均不會成真,反覆思量假設為何不對,這個過程是科研最好玩的地方。」


趙校友說中大醫學院十分積極鼓勵科研,原因是受過醫學訓練的學生,較易洞悉到診斷上的不足,可以針對性地進行研究改進,成效較顯著。

作為科學家,難免會有點好勝,趙校友也坦言喜歡挑戰自己,「最初對研究一無所知,只會偶然估中實驗結果,後來經驗多了,會不停問自己可否進步,做假設時更完美,令每日可以估中實驗結果,有點像買股票,時間久了就有機會估得比較準。」她勸勉師弟師妹最重要是腳踏實地,研究過程絕不可偷步,否則一定會令很多東西變質;緊記抱謙虛心態,切忌遺忘其他同事的功勞,過程中也要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對事對人要過到自己,這樣做什麼事情也會成功。

後記:一對孖女的媽媽


做研究時相信科學,換了媽媽的角色時,就選擇憑直覺觀察兩個女兒的喜好,再給空間她們發展。

誕下孖女的趙慧君,事業家庭兼顧得宜,秘訣是效率二字,「在辦公室完成愈多工作愈好,否則就會將工作帶返家庭,令我陪不到家人,既然工作與家庭都是我喜歡的,就要想辦法去照顧好。」女兒漸漸長大,也明白媽媽在社會上的角色,一家人駕車外出遊玩,實驗室突然來電,她會有默契先泊好車輛,囡囡靜靜待在媽媽身旁,待處理完公務又可以繼續行程;每星期孖女上游泳堂,她則在池邊寫論文,既爭取時間工作,也不錯過陪伴她們的機會,「最難忘的一次,是女兒小學音樂表演,完成後回家已很晚,當晚我要遙距參加一個國際科學會議,但又想女兒早點就寢,於是一邊幫她們落妝洗頭,一邊用手機開會,開花灑時就將手機設為靜音,發言時就關花灑,想起來也覺得很好笑。」

作為DNA 的專家,趙校友卻沒有深究孖女的天賦如何,「我時時刻刻均在細心觀察她們的喜好,然後給予空間讓她們去發展。家中常設Art Corner,放置飲筒、紙杯、絲帶等物資,由她們自由發揮做不同的勞作,試過有次陪爸爸看完BearGrylls 的節目,晚上就用Art Corner 的物資砌了一架救生艇,最重要是令她們有想像空間,懂得利用身邊資源解決難題。」

趙慧君小檔案

  • 1997年 澳洲昆士蘭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2004年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哲學博士
  • 2005年 澳洲皇家病理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 2011年 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IFCC)2011 年度青年研究新人獎
        英國臨床生物化學系講座教授協會
        2011年度傑出學人獎
  • 2012年 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科學創新、研究及教育獎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 2016年 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16
  • 2019年 《自然生物科技》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訪問影片:https://youtu.be/n0HdpylGtqc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四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0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12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012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