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海外教授特輯】蘇博欣身在外地心繫香港 毋忘母校醫學院悉心栽培



心繫香港
蘇博欣身在外地
毋忘母校醫學院悉心栽培

在網上搜尋,不難找到與蘇博欣(91聯合內外全科醫學)相關的新聞,作為國際知名的胃癌、食道癌和腹膜癌手術專家,他是不少新型外科治療方法的先驅,因此時有報導他在多種手術的突破。雖然他早於93年移居新加坡,但卻念念不忘中大的訓練,「新加坡在基本醫學及醫學科技研究上較為優勝,但在臨床醫學研究上卻稍遜其他地區,這方面香港有優勢,也多得中大讀書的幾年讓我獲得臨床方面的經驗,至今依然受用,對母校我是心存感激的。」

蘇博欣專注於胃癌方面的研究,不時於國際學術會議中發表研究成果。

自小立志行醫的蘇博欣(Jimmy)主要是想幫助人,「每個人也想幫助別人,而行醫可說是一個最直接的方法,一直覺得做醫生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努力不懈要考入醫科。」可是面對97移民潮,他也跟隨潮流離開了香港,「畢業後做了一年實習醫生,開始計劃想去其他地方,不過作為醫生是較難移民的,因為很多國家是不會直接承認香港醫生資格,需要你重新報考當地資格試,而新加坡是少數毋須考試而又承認香港資格的,加上與香港距離相近,所以選擇了隻身前往。」

在新加坡他一直專注於消化管道手術,2007年更與腸胃科及腫瘤科專科醫生及科研人員成立新加坡胃癌聯盟(Singapore Gastric Cancer Consortium),聯盟至今已發表逾200份文獻,「亞洲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等地,胃癌個案數目特別多,因此區內對胃癌的研究需求也相對地高。跟其他癌症一樣,胃癌也是愈早發現就愈有機會醫好,因此我跟團隊的研究也集中在早期檢測方面,事關傳統要發現胃癌,一般也靠胃鏡檢查,但照胃鏡昂貴且對病人造成不便,於是我們嘗試從驗血的角度出發,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血液中如果驗出某幾種特別基因,就代表已患上早期胃癌,這個方法已在不同地方包括香港註冊,希望藉此令胃癌檢測普及化,盡早找出早期病人進行根治。」除了早期癌症,對於晚期轉移至腹腔的胃癌病人,蘇校友也與團隊研究出一套綜合內外科的獨特治療方案,「不少擴散至腹腔的是年青病人,能夠醫好他們的病是好事,就算未能根治,延長生命也算不錯,始終末期病人會出現很多併發症,能夠有一套方案紓緩他們的痛楚,對於病人來說絕對是好消息。」

香港優於臨床研究
醫學研究以外,Jimmy的其他研究則圍繞科技方面,例如依靠人工智能為醫療團隊提供治療癌症建議,又或是測試遙距用機械臂為相隔5,000多公里以外的病人進行手術,沒有太多臨床研究的原因,是基於香港與新加坡醫療架構的根本性分別,「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做得很好,大部分基層病人毋須負擔昂貴醫藥費用,已可到政府醫院求診,其中兩間與大學關係密切的瑪麗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照顧了本地大部分病人,變相在臨床研究上有大量病例可供參考,香港也因而發展出世界首屈一指的臨床研究。新加坡雖然也有醫院與大學合作,但數量不夠集中,每間醫院亦沒有香港的醫療福利津貼,病人在付費情況下,對於參加臨床研究會很小心謹慎,於是較難進行大型臨床研究;幸好新加坡政府對研究提供大筆的資助,令我們可以進行大量臨床前期(pre-clinical)研究,這是我們集中在基本醫學及醫學科技研究的主因。」

正因如此,蘇博欣特別感恩中大在臨床研究方面的訓練,「我入讀的年份,剛好是中大醫學院成立初期,訓練嚴格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但正因學術知識水平高及研究氣氛濃厚,特別在臨床研究方面累積了豐富經驗,當時經常也見到各式各樣的臨床研究,將精力集中於此可說是理所當然,像我去到新加坡,這些經驗令我對比來自其他國家的學者,具備一定優勢,很明白臨床研究如何進行及它的重要性。」故此他即使身在海外,仍然心繫香港,「中大擁有大量全世界知名的教授,在臨床研究方面具有出色成就,不單讀書時我有很多啟發,在新加坡工作時也促成了多項國立大學與中文大學的共同研究,以前的老師成為工作上的夥伴,除了可以從他們身上繼續學習,他們的知識及經驗在工作上更幫了我不少。」

與同屆醫科同學的感情十分要好,畢業至今一直保持聯絡,每次回港也總會把握機會聚舊。

尋覓醫學人才確保競爭力
合作單位中,自然少不了同樣身處新加坡的恩師沈祖堯教授,「雖然我倆身處不同大學,但目前也有很多富建設性的合作,兩年前更相約他重返中大,一起遊歷校園。近年母校發展得很快,多了不少簇新的建築物,當然書院數目也大幅增至9間,我樂見母校有這樣大的發展。」作為中大人,蘇校友對這個身份一直自豪,「今年是母校60周年校慶,中大上上下下所有老師及教職員鞠躬盡瘁,令學校於數十載已晉身世界排名崇高的學府,我衷心希望能夠讓它繼續發揚光大,為社會及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在中大讀書時,蘇校友(後排左一)說功課忙到沒法子參加大學其他活動,但卻仍難忘與宿友玩樂及外出宵夜的開心日子。

對於中大的建言,他說希望母校能更國際化,「在新加坡工作30載,這裡最大的優勢是種族多元及平衡,能夠容納不同聲音。香港人雖然勤快及有效率,但地方始終太細,人才數目始終有限,如果不積極到其他國家尋找人才,吸納不同地方的專業知識,很難跟全球大學比較及競爭,在科研上也較難會有突破。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堅持只採用日本的人才,可能因而令科研發展停滯不前;當然保護人才是重要的,新加坡也有各方面的政策來保障本地專才,但同時也需要招攬全球各地的科研人才,才能做到與時並進。」

Jimmy(右一)喜與不同國家的專家共謀合作,他與幾位日本腫瘤科專家一起參與於三藩市舉行的胃腸道癌症研討會。

蘇博欣小檔案

  • 1991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士
  • 1993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外科醫生
  • 2008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高級顧問
  • 2016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外科教授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六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3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12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12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