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友問友答】新任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 致力培育21世紀醫學人才



Pleas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新任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
致力培育21世紀醫學人才

趙偉仁(94崇基內外全科醫學/09研究院醫學博士)是新任中大醫學院院長,任期由2024年2月1日起開始。自小立志從醫的他,一直覺得幫助別人是美事,加上熱愛科學及科幻電影,所以致力將科研運用於醫學之上,並於2020年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履新成為院長後,他認為科技固然能幫助醫生斷症,但始終欠缺溫度,因此醫學院要培訓未來醫科領袖,須兼備溝通及抗逆能力,以人為本才是學醫助人的初心。


趙偉仁校友在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接受訪問,介紹中大醫學院未來發展方向。

問:作為國畫大師,繪畫對於你的人生及工作有什麼啟發?

答:我14歲開始隨趙少昂教授學習嶺南派國畫,最初確實由媽媽開始,她看過趙少昂畫展後很感興趣,一學已經沉浸其中,後來我對國畫也有興趣,媽媽建議我跟趙老師學畫,變成了媽媽的師弟!我應該是年紀最小的學生,但慢慢發現國畫除了學懂技術以外,老師還教曉我不少人生哲理,始終國畫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其中嶺南派倡議的「折衷中外,融匯古今」,跟大學發展不謀而合,而老師提到前賢畫作只供參考,如果依樣葫蘆只會埋沒自我個性,這對於我日後從事創科工作有所啟發,懂得從前人的框架中有所突破,在習畫中領悟了不少人生道理。


師承嶺南派大師趙少昂學習國畫,趙校友特別鍾情於繪畫木棉花。

問: 宿舍及書院生活有什麼難忘的人和事?

答:爸爸有朋友在中大教統計學,因此自小已跟爸爸到過中大校園,很喜歡這裡的環境。選擇崇基主要是喜歡它歷史悠久,師資及宿舍等配套發展成熟,崇基的環境很好,讀書氣氛很濃,我與當年女朋友即現時太太大部分拍拖時間是溫書,圖書館自修室凌晨才關門,我們可以讀到夜深;而且書院制令我有機會認識到其他學系的朋友,這點十分重要,令我明白到即使來自不同學系,同學之間也會互相支持,薰陶了我日後擔任教職時,學懂與各個學系跨學科一起進行研究。


與太太是中大醫學院同學。

問:今年是中大醫學院成立的第43個年頭,你認為未來要如何走下去?

答:我是醫學院第九屆畢業生,又是第九任院長,見證了整個醫學院的發展。古語有云「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中大醫學院走過43個年頭,剛開始時當然面對不少挫折,憑着艱苦奮鬥令大眾見到我們能訓練到出色的醫生,之後進而由研究角度貢獻社會;在前任院長陳家亮教授領導下,醫學院躋身全球前列位置,能夠與國際競爭及接軌。到了我的手上當然希望有更多出色團隊,能夠在跨學科的研究之上有突破性創新,這方面確實需要招攬更多人才,幸好不久之後會有新的教學及科研綜合大樓落成,將來會有足夠資源培育出21世紀的醫生,特別在今天互聯網發達的年代,病人及其家屬輕易能搜集各方面的醫療資訊,醫生的角色更加重要,要學懂向患者解說及關顧家屬需要。


趙校友(左三)博士畢業,與前任校長沈祖堯(右二)及前任院長陳家亮(左二)合照。

問: 近年人工智能急速發展,你認為能否取代醫生的經驗及閱歷?

答:由現時至未來十多年,AI取代醫生的機會十分低,將心比己你去看醫生,會選擇像ChatGPT彈出文字的冷冰冰醫生,還是有呼吸的真正人類醫生,我相信大部分人會選後者,AI目前只是輔助醫生,病人及家屬依然需要真人來解說及進行診治,因此醫學院必需要加強醫科生在倫理、同理心及溝通的課程教育。我是科幻電影的愛好者,這類電影為未來科技發展帶來不少想法,以《星球大戰》為例,絕地武士身旁都有C-3PO及R2-D2兩個機械人,C-3PO負責抽象思考而R2-D2負責邏輯思維,但卻永遠不能取代絕地武士;又例如Iron Man盔甲中的Jarvis,聽主角口講幾句就代勞大量事情,但同樣地不能取代Tony Stark,這正是AI未來最完美的模式。我時常說,你連汽車全自動化交由AI駕駛也未接受到,要容讓AI自動控制機械臂幫你做手術是更遙遠的事,始終涉及的是人命。

問: 你主理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最新發展如何?

答:中心成立至今已有4年,一直也在進行較為前沿的機械人技術,例如採用納米機械人於血栓溶血技術,以前只是空中樓閣,中心成立以後,就可以利用動物或屍體模型來證實,納米機械人的溶血速度較傳統方法快,有助推展到人類應用。中心設有X光及磁力共振儀器,與醫院採用的儀器相似,不單能驗證科研背後的成效,也能與其他初創合作,為他們提供臨床研究的環境,加速他們由概念產品轉化到臨床應用的時間,唯有提供這個平台,才能催化本地醫療科技的自主研發。

問: 你對年青一代的醫科生有什麼期望?

答:醫生最基本的責任是幫助病人,而幫助人難免自己要作出犧牲,甚至會比一般人犧牲更多,但犧牲是有價值的,終究人的生命是無價,但能夠醫治病人及改善他們的生活,換來的滿足感同樣也是無價。另一方面,醫學發展一日千里,我畢業至今30年,由剛畢業時要開胸進行手術,到後來微創手術,甚至現時通過內視鏡進行的無創手術,短短30年改變是翻天覆地,醫生作為終生職業及承諾,也定必要終生學習,難以對新事物無所認知,因此要培養對新知識感興趣的性格。我覺得當醫生IQ未必最重要,有相當的理解能力及知識已足夠,反而EQ(情商)更為重要,要懂得與病人及家屬溝通,也要具備足夠的抗逆能力(resilience),才能應對未來的新挑戰。

《中大校友》人物專訪短片:https://youtu.be/xF8Vx9WTtVg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一十八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6月號
pdf版本:https://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406
揭頁式 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