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耶鲁教授殷翠莹 从分子透视生命的奥秘 醉心化学研究

中大创校逾半个世纪一直注重培育科研人才,不少校友在全球学术界占一席位。殷翠莹(95逸夫化学)是其中一位,她以一级荣誉毕业于中大化学系,径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进修,获得博士学位后,即从事物理化学与生物科学新领域的研究,更获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聘任为教授。她不单对最细微的分子有浓厚兴趣,而且期望透过微观分子变化,寻找生命的奥秘。


殷校友在中大读书期间已是标准「学霸」,屡屡获奖。

殷校友从事化学研究超过20 年,2007 年获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聘任为化学系助理教授,现为耶鲁大学化学系教授,由07 年至今共主讲起过100 场会议及讲学,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计有67 篇,学术成就硕果累累。

她对化学的热爱,早在就读培正中学时期已萌芽,「大概是中学二年级时,对水份蒸发的原理很感兴趣,听老师讲解,知道世间上所有物件均由粒子及分子组成,觉得这件事情很神奇,很想理解当中奥妙之处。」当时化学只是殷翠莹的其中一项兴趣,好学不倦的她,不论中文、中国文学、数学……她都涉猎,「其他同学会觉得读书辛苦,我却找到不少乐趣,当中要感谢两位中学老师,一位是化学科李景伦老师,他生动讲解令我对化学持续产生兴趣;另一位是数学科陈耀旭老师,教晓我如何透过假设及推理寻找答案,训练我建立思考问题的基础,对日后研究有莫大帮助。」

感激两位中大教授栽培

受到老师悉心栽培,殷校友高中时已立定志向以科研发展为目标。成功考入中大化学系,成为了她学术研究的起点,「中大有两位恩师对我影响很深,一位是欧阳植勋教授,我记得year 1 整个暑假都待在他的实验室,欧阳教授很喜欢请学生吃饭,令我有机会时常接触他与其他师兄,明白研究是怎样一回事,并从他们身上领略到做科研有趣的地方,那段与他们相处的回忆,成为我科研路上美好的开端。」


中五毕业时,殷翠莹跟李景伦老师(右一)飞往美国考察,大开眼界。


殷翠莹(左四)与同学组队代表中大参加化学奥林匹克,并赢了第一名。


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并获博士优异奖,对殷校友来说是其中一个难忘成就。

另一位是在研究院遇到的吴奇教授,他教晓殷翠莹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是透过收集资料进行假设(Hypothesis),再从实验搜集数据,来印证假设是否成立,即使结果是否定的,亦要懂得及时修正再反复验证,「我现时教学生也用这套方法,虽然常说从事科研是作而不舍,但也要清楚自己身处哪个阶段,反复验证后也不得要领,就要舍弃。最重要是遇上樽颈位时,多与身边同伴或导师倾谈,谈话内容不一定是围绕学术研究,有时一些日常闲聊也能获得启发。」

中学及大学时期,殷校友曾获多个奖项,包括1993 年荣获由香港化学会及英国皇家化学会举办的化学奥林匹克第一名、1994 年获尤德爵士纪念奖学金学术成就优秀奖,以及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数年间获研究院奖学金(Graduate Faculty Fellowship)、博士优异奖(Distinction forDoctor of Philosophy) 及研究成就卓越奖(Pegram Award forExcellent Achievement in GraduateResearch),但令她最难忘的,是中五毕业时获得中学母校校友奖学金,「跟老师飞往六个美国城市作考察,印象最深刻是到伊利诺伊州参观美国能源部的Fermilab,首次见识到体积有如足球场的粒子加速器,当时心里已暗暗决定,一定要到美国从事科研工作。当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优异奖也很难得,尤其是同届的研究生均很出色,当时还以为未必能够毕业,获奖有点喜出望外,觉得对自己及家人有个交代。」

从生活中发掘化学

访问期间,殷校友多次强调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吴奇教授当年指导我曾经讲过,解决问题不一定依赖科学,生活上的常识也可以。别以为化学离生活很远,各种类型的工业用品例如石油、原材料、电子等均建基于化学,近年广泛应用的纳米科技,也与化学有莫大关系。」


欧阳植勋教授是殷校友大学时期恩师,14 年教授退休她亲自送上纪念品致谢。


吴奇教授强调科学研究要反复验证,殷翠莹深受启发,现时教学也同样采用。

她最近于耶鲁大学开设Chemistryof Food and Cooking 一科, 利用热力学及动力学,来解释烹调食物的过程,令学生明白如何将生活与化学拉上关系,「无论煮饭还是洗衫,化学是无处不在。当年我的博士论文,以光谱学方法来监测空气及液体表面的胶体粒子(ColloidalParticles),骤耳听来很深奥,其实只是想知道平日接触到的尘、沙律油、气雾等物质,分子在它们表面会如何活动,从而催生化学作用,我感兴趣的细微分子结构,与生活没有脱离关系。」

近年殷翠莹的研究仍停留在分子上,不过层次已推进到生物高分子方面,对生命医学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简单来说,就是研究DNA、RNA、蛋白质中的分子结构,希望从最基础的层面,明白生物体系的所有功能,例如为何我们进食时会知道味道、遗传疾病是如何一代传一代、人类如何感染疾病等等,这些研究对未来药物设计十分重要。」

认真研究投入教学

除了认真研究,殷校友对教学也十分投入,作为顶级学府的教授,她对备课从不松懈,「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充满活力朝气勃勃,理应有更多事情等着大学生去完成,肯花时间上你的课堂,他们都有期望,如果准备不好,其实是糟蹋这班年轻人的大好光阴。加上他们已非小朋友,老师在课堂上准备充足,他们一定知道,会尊重教授,我相信这是彼此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一步。」

先后在香港及美国读书及从事科研,殷翠莹觉得港美两地学术气氛分别不大,「唯一分别是美国政府及私人机构,愿意用于科研的投资较多,令学者可以有更多资源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有助将科学推动得更前。」中美关系近期转趋紧张,作为华人学者,她却未有受到影响,「在学术的领域内,讲究的是客观事实,你能否刊登论文、论文质素如何、个人研究能力有多高,都有既定标准判定,公平且不容置疑,我深信机会总是留给有能力而又肯付出的人。」

后记:挂念香港的潮州鱼蛋粉

公务繁重,殷校友未能经常回港,她的家人在港,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回来探亲,「上次回中大校园,应该是三年前了,印象中校园除了多添新的建筑物外,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还是那样美好。」人在异乡,总会牵挂香港美食,殷翠莹说在唐人街港式食物齐全,可以随时解馋,「唯独是潮州粉面如鱼蛋粉等,在美国怎样也找不到正宗的,所以每次回港都要专诚到相熟的店铺品尝。」

为了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殷翠莹将教室变身厨房,让学生了解烹饪背后的化学理论。

殷校友心系中大,每次回港也抽空返回大学探望化学系的教职员。

殷翠莹小档案

  • 1995 年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士
  • 1996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硕士
  • 2000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后研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研究
  • 2004 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 2007 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 2012 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 2014 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教授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三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20

网上阅读《中大校友》9月号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009
揭页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