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大學生活老幼記】晨興校友 笑談宿舍多元文化



晨興校友 笑談宿舍多元文化


(左起)馬立苗、陳樂晴、曾憲漳及楊仲宇站在宿舍拍攝大合照,身後的畫分成72格,每位宿生各自負責畫一格再拼起,反映晨興宿友和睦共融的一面。

晨興書院向來被視為中大最國際化的書院,非本地生比例接近一半,而且逢周二至四晚有共膳的習慣,每學期也有兩次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宿舍文化跟其他中大宿舍相比,頗為不同。今期請來楊仲宇(13藥劑學、16研究院臨床藥劑學)、陳樂晴(15法律、18研究院法學專業證書)、馬立苗(17文化管理)及曾憲漳(22心理學)四位校友,暢談這間書院的獨特文化。

楊:楊仲宇 陳:陳樂晴 馬:馬立苗 曾:曾憲漳

馬:對比起其他書院,你們覺得晨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楊:細!除了實際書院佔地較細,人數也少。我是第一屆入晨興的,當時只有70多位學生,彼此互相認識。後來在大學讀碩士,有到書院划艇隊繼續幫手,很多人也認得,未必即時想起對方所有細節,但總會有印象大家見過面。

馬:晨興最特別的地方是很融洽,不論你來自哪裡,是國際生、內地生還是本地生,都可以打成一片,感覺就像是一家人。最開心是晚飯後到一樓天橋,一起聊天及做功課,其他大書院未必會知道所有人的名字,但在晨興你就算不知道對方名字,也知道對方是做什麼的,這是在其他書院體驗不到的。

陳:可以住四年宿十分好,其他主科同學既要上莊又要入校隊,還要計算屋企距離,夠分才可以入宿,但晨興入宿就保證住滿四年。

曾:認識到很多人,因為學生比例是三分一國際生、三分一內地生、三分一本地生,可以跟不同背景的人聯誼。

楊:我不知道你們是否這樣,未入大學時自己是十分本地的學生,反而來到晨興會考慮大家共用什麼語言,然後才使用。

曾:對,可能一組人入面,有三個是本地生,只要有一個是國際生,就要講英文。

馬:朋友會問我你讀中文大學,中文會否因此而有所進步,其實我三年讀晨興,日日用英文,反而英文好了,中文沒甚進步,本地的俚語及潮語已跟不上。這裡的本地生,部分來自香港的國際學校,講英文成為日常,令我的英文進步很多,這幾年到社會工作,跟人多說了中文,中文才好了點。

陳:Year 1同房是韓國人,令我韓文突飛猛進,當時中文真的沒有進步過。

馬:你們跟同房還有否聯絡?

陳:仍有聯絡,不過她應該不在香港,都是在Instagram見到大家。

曾:我也有跟同房聯絡,始終我讀書時有社會運動,也有新冠疫情,見面時間不是太多。

楊:你當時多回來宿舍嗎?

曾:也挺多的,但有一年是住單人房。

楊:嘩!這是好事啊,一個人住很奢侈!

馬:Year 1的同房是美籍韓國人,後來Year 2、3自己揀同房,畢業後依然保持每月見一次,很多人說大學畢業後,自會跟新的朋友在一起,我相信我是幸運的,同房仍然留在香港,還可以維繫着。你們大學時曾否試過屈蛇?

陳:我多數是收蛇的那位。

楊:那會是什麼人?

陳:因為讀法律要讀四年,有些year 3已畢業,可能之後會回來。最記得有一次同時三個同學來屈蛇,於是要跟同房將兩張床泊在一起五個人睡。

馬:我有試過⋯⋯倒也不算屈蛇,都是住在晨興入面,例如O camp玩得太盡興,就到其他人的房間,一樣將兩張床泊在一起睡。最有印象是2016年有次十號風球,叫埋隔鄰房過來,一邊看電影一邊睡,是很甜蜜的回憶。

楊:有否試過打蛇?我那個年代時常也打蛇。一般是舍監發施號令,然後所有宿舍助教就會一齊行動。

陳:有一次是中秋節,舍監來房間派月餅,入房後先觀察一會,見到沒問題才說「中秋節快樂」及派月餅,然後走人。

馬:說起舍監,我記得她養了兩隻雪橇狗,牠們適應不到香港那麼熱的天氣,所以時常躲在一樓天橋下乘涼。所以崇基有貓,晨興就有狗。

入宿需要面試十分獨特

陳:我們入宿前也要與舍監面試,你們面試時有什麼趣事?

楊:我覺得要先說一下面試,中大本來有四間書院,到我入學那年就多了晨興及善衡,而這兩間書院都需要面試,對於四大書院來說,面試是件很陌生的事情,最記得完了細O camp,組爸組媽見到我穿了西裝回來,就問為何要這樣穿,我就答要去書院面試,他們就很驚訝,入書院也要面試的嗎?所以晨興要面試才可進來,已經是件很獨特的事。


楊仲宇(後排左二)與晨興划艇隊隊員合照。

馬:當年聽說有500人申請,但最後只有70人被選中,所以是很大競爭的。我就不是面見舍監的,而是由一位宿舍教授面試,是很特別的經驗,其他人總不明白為何入書院要面試,不是像《哈利波特》般分派就可以嗎?

陳:我那年沒有這麼多人爭,而且以為不是正統面試,所以沒有穿套裝,隨便穿件tee就去了,事實上跟舍監的談話也很家常,她跟我也有染髮,所以話題就變成哪裡染髮較好,哈哈!完全沒有說過主修什麼科目,選擇晨興是什麼原因等話題。


陳樂晴(右二)說宿舍最難忘的事情是共膳。

曾:我也是差不多,內容也很隨意的,但就一樣很多人競爭,也有500至600人申請。

馬:後來year 2申請做義工,協助面試流程,每日有50多人在一樓橋等面試,面試前跟他們閒聊,不少人誤以為那是面試一部分,直到我叫他進去面試,才問我剛才不是已經面試了嗎?

楊:實際上面試也不是太拘謹,也是閒聊的形式。

馬:是測試你的性格,看看是否適合做晨興人。

陳:人人都說晨興很國際化,超過一半學生並非本地生,你們有否特別去練習普通話?

楊:有,year 2到O camp幫手,當時已跟我們說要有心理準備,未來數天要要用三個語言講話,確保所有人明白內容,這像是在入晨興時就已經預設了的。

馬:對,所以每組的組爸組媽一定要有一個是內地人,而另一個是本地人。很多人會問,一時普通話一時英文,那豈不是很麻煩,我反而覺得晨興是很融洽,不論你來自哪裡,在這裡也都沒問題。

楊:即使出來工作,面對不同國籍的同事,很自然就可以跟他們交流,大概是在書院訓練出來。

回味同房的生活趣事

陳:你們的同房也是不同國籍的人,有什麼趣事發生?

馬:試過跟內地生同房,是個很有規律的人,每晚12點準時刷牙睡覺,也很勤力讀書,每次跟朋友玩完回房,她也在讀書,在晨興認識到的內地生我好欣賞,既是好的聆聽者也很聰穎。至於跟國際生同房,就會時常結伴外出玩,雖然我在香港長大,但很多事情也沒有做過,例如未試過行獅子山,跟國際生去會是個很有趣的活動,是他們令我發覺,原來有很多東西在香港我也未做過。


讀書時先有社會運動,後有新冠疫情,曾憲漳(左一)說印象很深。

陳:Year 1的同房是韓國人,她喜歡口味較重的食物,打開房門就會聞到辣椒或者泡菜味,最記得有次她想食辛辣麵,房間入面沒有煲,於是就直接將麵放進水煲煮,但又不跟我說,後來煲水時就奇怪為何會這麼油膩,結果要買新水煲。

曾:晨興既有共膳,也有高桌晚宴,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馬:高桌晚宴最難忘一次,是邀請了張堅庭導演來演講,我很喜歡他的電影,他的建議令我印象十分深刻。與其他書院不同,我們的高桌晚宴不用報名,定期有人提我們參加,也請到有份量的嘉賓蒞臨,覺得其他書院未必有類似。


高桌晚宴嘉賓甚有份量,馬立苗(右一)說最難忘是張堅庭導演(中)的那次。

楊:我那個年代有同學想飲免費酒的,特別走到院長那枱,與教授談得興起,他就會吩咐廚房多開幾支酒。

馬:院長是蘇格蘭人,每年二月有一餐是紀念一位蘇格蘭詩人的,會有人吹風笛及唸詩,是很特別的傳統。

晚飯共膳師生達300人

陳:晨興飯堂有時想嘗試不同文化,最記得有晚是韓國風,於是弄了辣年糕,顏色並不是紅色,而是淺橙色,咬下去不酸不甜也不鹹,還要是未熟有點硬,結果成盤拿回宿舍加熱水再煮,才可以吃。

馬:每次也有千奇百怪的食物,去到最後一年,心想食素總比食肉好,於是選擇了素菜餐單,結果才有正常一點的食物。我有探討過這個問題,為何飯堂午飯是不錯的,為何到晚上會有這麼多負評?原來廚師要一次過準備300多人的食物,很難控制品質。

曾:我也有研究這個問題,是否跟價錢及成本有關,有人計算過將餐價除以共膳的夜晚總數,大約是60至70元一餐,然後就拿中大其他飯堂同等價錢的食物相比……

陳:最記得有次高桌晚宴的頭盤,是一道沙律,餐牌寫明是用上森林醬,一看已經覺得必定有問題,誰知試食後果然感覺很酸,有點像橙汁的味道。

曾:我最深刻的一定是螢光雞,第一次接觸時,嘗試將汁放上飯面,撈完放入口就知出事。

陳:顏色係很豐富,只是食起來的感覺不是那回事。

《中大校友》人物專訪短片:https://youtu.be/IH4zSQyzt-4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一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2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9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209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