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中大人守信、能干、灵活多变、积极进取,凭着不轻易放弃的心态,一直以来,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一片天。今期专访了五位身在海外的校友,分享当地生活苦与乐,以及作为外来人,如何融入当地文化。虽然移居外地属个人选择,并非每个人也适合在海外生活,但听他们的分享,确实体会到世界很大,不同地方的生活及工作环境都有其特别和有趣之处。

到新加坡尝试新生活 吴克勤学习当地人纯朴文

时常听人埋怨香港生活压力大,想过悠闲生活,吴克勤(00 崇基中文 / 02 研究院文化研究)坐言起行,2006 年只身到新加坡尝试新生活,结果一试爱上并定居至今。她深信不做一件事情有千万个理由,但要做一件事情,则总会找到方法,在香港赚到钱却没有生活,放弃金钱地位来到新加坡,却换来称心如意的简单生活,全看每个人怎样取舍,但不肯放开怀抱尝试,永远不会知道世界有多大。

吴克勤认为,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方法。想过什么生活,就去试试。好像这杯咖啡,也可以用酒杯来装,一样好味道

对于理想生活,人人定义也不同,吴校友认为工作之外,最重要有时间学习新事物,发展兴趣,既有个人生活,又能兼顾家人朋友,「坦白说,在香港不容易有这么理想的生活,工作已占去大部分时间,与其营营役役赚很多钱,然后还要捱贵楼,倒不如外闯他乡,发掘其他机会。」选择新加坡,吴克勤看中的是文化生活气氛类近,「大家都说新加坡似香港,实情是新加坡人比港人更喜爱港式文化,潮流文化紧贴香港,加上同样曾是英国殖民地,甫抵着已很适应;最重要是饮食文化相近,对于爱吃喝的我是件好事。我也曾在英国留学,比较过后,还是较适应亚洲大都会生活,趁年青外出闯荡,机会成本较低,于是还未找到工作,已递表申请移居到新加坡。」

两手空空来到新地方,却出乎意料很快找到工作,还要是几份兼职工作同时找上门,让吴克勤过上斜杠族的生活,「在跨国顾问公司做分析员,也有在新跃社科大学任教翻译系,连同后来与友人开设的海鲜批发生意,有段时间同时做过三份工作。现在经济比较稳定,只以教课为主。当时做工考虑时间分配,顾问公司曾提议转全职,但听到要飞去外地开会,觉得太困身所以拒绝。当地朋友说我是工作狂,但与香港对比根本不是一回事,每份工作相对时间灵活,就可以安排见家人朋友、做运动、写作、校友会活动等等。钱是赚少了,但根本在新加坡用不了那么多钱,换来更舒适的生活,怎计也是值得。」

自小培养不歧视文

新加坡生活后,可以分配时间学自己有兴趣的东西,先后学过中医、水上滑板、跳舞、编织等

她盛赞新加坡对外来人接受程度十分高,移居于此没有太多顾虑,「新加坡人口580 万人,只有350 多万是公民,外来人比例很高,早已习惯与不同种族一起生活。八成人住在组屋(类似香港的居屋),组屋规定兼顾华人、马拉人、印度人及其他族裔均衡混居,藉以促进族群互动与和谐,日常撞口撞面也会见到外来人,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加上本地学校也规定所有种族的人要混在一起读书,自小培养接纳他人的观念,作为外来人,未有感受过任何排斥。」一般人认为新加坡政府不喜欢国民评论政治,吴校友指:「批评政府的声音不多,但也有。反而批评其他种族及宗教属敏感甚至犯法行为,可见政府对维护种族共融的决心。」

作为生意人,吴克勤长期与各国人士交手,也奉行不对人持有偏见的原则,「公司曾批发活螃蟹及冰冻海鲜,记得2010 年整个市场也没有活蟹供应,要四出寻找货源,后来听说菲律宾那边有货,于是想飞过去洽商,那时刚发生菲律宾枪击人质事件,同事及家人均不赞成前往当地,但我觉得不应因个别事件而对人有偏见,于是坚持前往,结果到达菲律宾,当地人知道我是香港人,反而以礼相待,甚至有人为事件表达歉意,最终找到货源应付市场需求,助公司渡过难关。」

不计较带来大生

一视同仁以外,吴校友亦抱着从不计较的宗旨做人,原来早在中大读书时已种下,「在学校算活跃分子,有上庄搞宿生会及参加篮球队,也有到学生会及校友会帮手,认识了来自不同界别的人,见到大家在没有实质回报下,毫不计较地落力付出,慢慢发现做得愈多,学得也愈多。」直到现时从商,她也保持这份心态,「之前有客人想要鱼皮,在不计较的情况下,未收钱已帮忙四处张罗,订了一个货柜的鱼皮,最终客人却说要不了那么多,正愁如何将余下的鱼皮销走,结果尝试在牛车水的年宵市场摆档促销,竟然销情理想,两星期将整个货柜的鱼皮售掉!从中发掘到商机,认真研究鱼皮市场,后来碰巧新加坡及邻近地区掀起咸蛋鱼皮的潮流,鱼皮突然供不应求,我们公司成了主要供货商之一,做成了大生意。如果最初斤斤计较,就无法换来后来的生意。

到菲律宾寻蟹时,当地人热情招待,右二是吴克勤

她鼓励大家要多出去看世界,慢慢学会相信别人,「香港人较实际及均真,着眼于白纸黑字的协议,新加坡人普遍较简单纯朴,不会有太多计较,所以会信守口头协议。每次去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地倾生意,也会顺道旅游,除逛热门景点,也会跟当地人多接触,了解他们的文化,渐渐会减少对别人的戒心及负面认知,对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

 
吴校友(左三)于新跃社科大学工作,之前获颁十年长期服务奖。
 
吳吴克勤小档
2000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硕士
2003年 英国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硕士
2003年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辅导处工作
2008年 新跃社科大学翻译系讲师  

于伦敦广告界闯出名堂 陈思桦成功打破白人主导的传统

英国广告界流行一句说话:「Advertising is so white」,意思是指广告圈上至管理层下至助理也是白人主导,非白人面孔并不多,包括亚洲人。于香港土生土长的陈思桦(06 崇基工管)成功打破传统,2008 年成功投身伦敦广告界,先后为可口可乐、雀巢、阿联酋航空、华硕等知名品牌服务,2014 年更自行创立广告公司Comms8,去年凭健康产品广告荣获2020 The Drum 欧洲数码广告主席大奖。她坦言港人想到英国找工作,必须要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懂三文两语并非优势,在伦敦咖啡店的雇员也是硕士生,但胜在机会无处不在,调低期望积极装备自己,就有发挥的机会。」
 
陈思桦自行创立广告公司Comms8CommsCommunications的缩写,8既是中国人眼中的幸运号码,横放就变成无限图案(∞),喻意创意无限
 

陈思桦(Carol)在香港成长,从未想过到海外升学或工作,直至大学二年级才有所转变,她忆述:「参加了香港青年协会举办的『龙汇100』交流团,汇集了一百位华人青年,分别到香港、上海及北京交流;除我以外,那99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全也很厉害,有国家代表队运动员,也有选美冠军, 见识到他们多才多艺的一面,七天交流团令我眼界大开,因此下定决心申请到外国升学,期望能拓阔国际视野。

伦敦是卧虎藏龙之

一如所愿,陈校友中大毕业后负笈英国,到伦敦大学Goldsmiths College修读国际传媒硕士学位,2007 年毕业后,本想寻找市场推广或公关的工作,但她投寄逾两百份履历,也未能在伦敦觅得一职,反而香港及内地都有回音提供工作机会,后者更是北京奥运的公关工作,可说相当吸引,但她都没有接受。她说在英国苦寻工作四个月也未有回音,自信心跌至低点,「在香港未毕业已有工作,但在英国刚好相反,毕业就失业。伦敦是卧虎藏龙之地,像港人懂三文两语只符合基本要求,很多由欧洲到来找工作的人,懂八国语言,三文治店的店员也拥有硕士学位,竞争可想而知有多激烈。」

最终,选了一份与广告行业无关的工作入手,为博彩公司当翻译员,负责将博彩网站译成中文,「上班地点远离伦敦市中心,每日来回要坐3 小时火车;而且为赌博公司工作也挑战我个人道德底线。」幸好半年后得知有4A 广告公司举办招聘日,她成功击败几十位对手而入行,负责Toshiba、SEGA 等客户的英国媒体策略,「老板既是我的伯乐,也是我的mentor,直至今天遇上任何工作上的问题,我也会实时请教他,后来有问过他当初为何会请我,他说做广告就是要跳出框框思考,应该集合不同观点的人,团队国籍够多元化才是好事;他深知行业多年来白人主导的问题,也觉得需要改善,于是选择由自己公司开始做起。」
 
欧亚文化盲点成创业灵

2010年工作签证到期,陈校友回流香港,在一家国际广告公司任职,2013 年再被调派往母公司伦敦办公室,「我发现欧洲广告市场有个盲点,不少亚洲知名品牌因文化差异、公众不熟悉品牌背景等原因而被忽略,母公司成功争取台湾计算机品牌华硕为客户,却没有同事愿意出谋献策,我自觉是华硕产品用家,知道这是个好品牌,于是决定为华硕制定市场传播策略。」

再次投身英国主流广告行业,陈思桦领悟到更多,亚洲品牌在欧洲被轻视;欧洲品牌开拓亚洲市场,却以欧洲市场的传统方式去思考,而不懂或不愿意去认识其他市场运作,陈思桦凭着在大公司的经验和对欧亚两地文化的了解,她决定于2014 年自行创业成立广告公司Comms8,互联欧亚两地市场,「最印象深刻是协助雀巢旗下奶粉产品进军内地,我们公司的调查发现,内地消费者购买奶粉前,大多会听从海外代购网或于外地居住的父母意见,因此先从英国新手华人父母入手。」

以科学分析华人坐月的重要

去年获奖的巴哈急救宁广告,当游客在机场行近广告板,手机实时接收到优惠券,增加销售额

刚巧Comms8 成立后,陈思桦也初为人母,深深感受到在彼邦没有家人的支持下,怀孕生育时那份孤单感,尤其是当地医护人员对于华人坐月等概念并不理解,容易产生沟通上的落差。「于是我就建议客户举办一系列专为新手父母而设的讲座,邀请中医师、营养师、心理医生解答他们的疑难,并撰写白皮书给医护人员,从科学角度分析华人坐月的重要性,梳理当中的各样谬误。结果活动成功制造话题,吸引BBC、凤凰卫视等媒体报导,也为公司打响名堂。」

不过面对白人主导的广告行业,陈校友坦言纵使没有面对过恶意的种族歧视,但也不表示风平浪静,「以去年获奖为例,我是大会公布了得奖名单才知晓的,离奇之处是名单上只有当地两间负责统筹及媒体策划的大型广告公司名字,而负责数码广告的Comms8 却榜上无名,但那个奖项却是数码广告奖!致电客户了解,对方说是一时遗漏,后来虽然有将Comms8 名字放回名单上,但由报名至获奖,整个过程我也全不知情,如果不是主动去问个究竟,就平白失去被业界认识的机会。」
 
為为雀巢奶粉产品举办的新手爸妈讲座,邀请助产护士解答疑难,陈校友认为这是她个人最佳的代表作
 
于中大设海外奖学
 
广告业的不平等,促使陈思桦成立欧洲华人营销专业协会(TheInstitute of ChineseMarketing Practitioners,IOCMP),凝聚身在欧洲从事市场营销的亚洲人,提升亚洲人在广告业界地位及专业水平。「华人在这里的支持很少,即使大公司也只会请一、两个懂中文的员工,然后由他们负责所有华人市场的推广工作,营运社交平台、联络KOL、制定宣传策略等,压力很大,期望透过协会帮到他们面对出国工作的难处。」
 
陈校友于2017 年开始为香港大学生提供伦敦广告公司实习的机会,去年更在中大设立海外深造创业奖学金,鼓励师弟师妹向外闯,「当年就是参加了暑假交流活动,才知世界这么大,希望藉着设立奖学金和实习计划,让更多香港学生可以扩阔眼界和发挥潜能。」
 
陈思桦小档
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士
2007年 伦敦大学Goldsmiths College国际传媒硕士
2008年 伦敦PHDMedi 媒体策略专员
2010年 香港ZenithOptimedia 亚太区域经理
2011年 伦敦ZenithOptimedia 国际客户经理
2013年 伦敦MediaCom 助理策划总监
2014年 成立Comms8 广告公司
2018年 成立欧洲华人营销专业协会IOCMP
2020年 获The Drum欧洲数码广告主席大奖

为子女获得优质教育 冯国林移居加国由低做起

在阿联酋驻港领事馆担任公关主任,见识过接待政要的大场面,也对中东人的想法有更深入了解
 
遠远走他乡工作,有人为了发展新市场寻找新机遇,冯国林(06 联合政政)却为了三名子女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放弃香港高薪工作,三年前选择移居加拿大放下身段由低做起,虽然起步艰难,但现时回望仍然认为很值得。

每次问起冯国林(Stephen)关于香港的生活,他总是用「纸醉金迷」来形容,「自小已喜欢写字及与人交际,所以很早认定公关工作适合自己。在香港做公关工作注定是多姿多彩的,刚毕业第一份工作在电子公司担任市场推广,已经有机会代表公司飞到日本、台湾及德国汉诺威参加展览,更不要说后来在影视处及和黄的公关工作,接触到的人和事永远较其他工作为多。」

离港前最后一份的工作,是担任阿联酋驻港领事馆公关主任,见尽阿联酋皇室穷奢极侈的生活,更是十多年公关生涯完美的总结,「读书时对中东局势十分着迷,可能常看《阿拉丁》,认为那个国度总是充满神秘感,开始研究当地宗教及产油事业,对伊斯兰、斋戒月、什叶派等事物有所认识,并加入亚太国际关系学会,出任中东研究员,虽然想亲身前往中东旅游,也因为意外而未能成事,但最后可以加入领事馆工作,在阿联酋国庆酒会上协助招待各国领事,更有幸亲自接待私访的阿联酋总理兼副总统。」

冯校友也坦言在领事馆工作有大量好处,薪高粮准不在话下,而且每年薪酬加幅,不受外围经济及环境所影响,还未计每年三十天大假,要他放弃如此优差,转折点在于两个儿子出世,「太太是中日混血儿,婚后生了两名小朋友,如果在香港要提供优质教育予子女,不得不付上高昂学费考入私校或国际学校,而且香港生活和学习压力极大,若果希望子女未来有更佳的生活环境,移居他国是最佳出路。」
 
在冯校友眼中,两位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要
 
以国际技术移民身份迅速成为沙省

当时考虑过几个地方,最后冯国林以国际技术移民身份,申请快速移民通道计划获得省提名,移居至加拿大中部的萨克其万省(Saskatchewan,简称沙省),「因为看准这个途径最快捷直接,相对上移民要求也比其他国家为低,而且加拿大于小朋友教育方面发展较为全面,寓学习于娱乐,可以让子女有个快乐童年,更享受读书环境,加上当地讲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于是2018 年冯校友先只身来到沙省打点一切,处理租屋、考车、申请学校等事宜,不过到埗后才发现就业情况较想象中严峻,「沙省不像香港人熟悉的温哥华及多伦多,华人数目极少,总体人口只有约110 万人,萨斯卡通(Saskatoon)已是省府也是最大城市,人口也只得30 万人,感觉上很荒芜,工作机会不多。最重要是我从事公关工作,当地偏向聘请本地人,我原本在香港拥有的职场优势,可说是荡然无存。」
 
变招觅得工作机

半年也找不到工作,换着其他人可能会彷徨失措,幸好冯国林看法却很积极,「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在当地生活,就要想办法融入,于是先到专为新移民而设的中心,报读英语课程,在当地大专院校上堂时,趁机认识老师及学生,快速了解本地生活,逐步建立人际网络后,得悉因人口老化等问题,医护行业十分缺人,于是申请入读医护助理证书课程,并在老人中心做义工,边读书边发掘工作机会。」
 
报读专为新移民而设的英语课程时,冯国林说认识了不少朋友,助他融入当地生活
 
这招果然奏效,读书期间适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医护需求短时间内急升,也因在老人中心有过义工经验,准雇主曾致电老人中心作背景调查(reference check),得知他在中心的工作表现良好,课程尚未完结已顺利觅得护理中心聘书,「加拿大职场透明度很高,未入职已调查到薪金、晋升机会及职位的可持续性,令你更易作出规划。而照顾长者虽然跟公关工作大相径庭,但以往所学的沟通技巧同样也用得着;最重要是长者人生经验丰富,日常交谈会给你很多生活贴士,对于加快融入当地生活很有帮助。」

对于转行医护助理由低做起,冯校友认为只要调整心态就能适应,「回想上一代人,不少是身无分文由内地来港,靠肯搏肯捱才打出一片天,相比起来我所面对的已不是什么一回事。初初来到一定会有困难,只要有能屈能伸的灵活心态,坚定回想移民的初心是要想得到什么,并且努力认知当地生活,就自然会捱得过。现时见到小朋友生活愉快,就觉得当初的一切取舍也是值得。」
 
冯国林在加拿大沙省任职医护助理,照顾长者身体及心理需要,他感到满足
 
馮冯国林小档
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Tech-Top 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推广主任
2007年 奥迪慈善基金项目经理
2009年 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项目主任
2011年 和记港口信托市场项目主任
2012年 阿联酋驻港领事馆公关主任
2020年 加拿大护理中心医护助理

加入联合国派驻卢旺达及仁川 司徒伟杰立志做世界公民

司徒伟杰2017 年加入联合国工作,先后到过非洲卢旺达及南韩仁川工作

世界很大,不要局限自己在一个地方,司徒伟杰(09 新亚物理、11 研究院经济)不单认同,更将它付诸实行,2017 年他加入联合国,先后到东非卢旺达及南韩仁川工作,由以往以为香港就是一切,转而见到世界充满不同机会等待发掘,他说最重要是要趁年轻,愿意离开舒适圈。

本科修读物理的司徒伟杰(Jackie),入研究院却转修经济,这个神奇的转轨,已隐隐透露了他未来志向,「中学时选科视野很狭窄,只认识一些基本科目,我自小对科学有浓厚兴趣,选择物理作为主修科目,在中大旁听了很多课,也参加了新亚的辩论队,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大,大学犹如一座自由开放的宝山,尽情让人寻找想要的东西,尤其是通识课程,令我对社会及经济开始产生关怀。」修读硕士课程,他毅然决定转修经济,「物理研究世界及宇宙的法则,经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及变化,如何透过优化制度令人类生活有所改善,后者的贡献好像更大。」

正因为想影响社会,毕业后虽然有私人机构提供工作机会,但司徒校友却一心加入公营机构,「不论是政策研究还是经济分析,要对社会构成影响,一定要在政府部门工作才有影响力。」于是先后加入金管局、财政司司长办公室及智经研究中心工作,不停摸索真正能帮助社会的岗位,「最初在金管局,主要负责宏观经济,聚焦金融及货币议题,但感觉上每项研究耗时颇长,而且层次很高,与民生难有直接关系,转到财政司司长办公室工作,就聚焦最低工资、标准工时、人口劳工政策等微观议题,虽然是较贴近民生,但在体制内较难提出创新的政策建议,工作两年后就离开了。」
 
投考青年专才计划成功受

要离开被外界视为薪高粮准的政府工,司徒伟杰说当初也不无挣扎,「习惯了每两、三年思考个人前路,当时想如果继续在政府再做多五至十年,就很难再离开那个舒适区,应该趁年轻多尝试不同岗位,万一在外工作不如意,再回政府也不迟。于是转职到智经研究中心,的确不在体制之内,限制顿然消失,可以参考不同国家的例子,就公共房屋政策、退休保障改革等议题,倡议实际可行的方案,甚至透过各种方式推动相关倡议落实。」意想不到的是这三年不停研究外国例子,令他希望成为世界公民,「愈做得多政策研究,就愈想用个人的社会及经济知识帮助更多人。香港终究是一个发展成熟的经济体,世界上有更多国家对此有更大需求,亦慢慢体会到一些重大议题如气候变化、科技监管等,并非单靠一个地方或城市可以成就,要加入国际机构连系多个国家方能成事。」

于是积极做资料搜集,一见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与经济相关组织有空缺,即递交申请,结果成功在联合国觅得一职,「加入联合国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先从事联合国的义工或实习生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及人脉后,再寻求变成合约或兼职员工,这做法相对上较迂回;我就选择加入他们的青年专才计划(young professional program),只要是32 岁以下的大学生,可通过参加考试及面试,加入联合国工作。」

在联合国工作除了到派驻国家,亦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出席不同论坛,司徒校友曾到阿布扎比出席可持续论坛

卢旺达年均收入仅800

司徒校友被派驻的第一个地方是东非卢旺达,负责提供政策建议,推动经济发展,「最初听到这个陌生国度的名字时,心想是否很落后或是仍在打仗?做过一轮资料搜集,知道卢旺达是非洲首屈一指零贪污、整洁及治安良好的国家,当地1994 年曾发生种族大屠杀,整个国家有七分一人口被杀,后来他们重新团结起来,摒除族群之间的歧见,振作起来重建国家,才有今天的成就。」

卢旺达是内陆国家,没有海运及天然资源,经济发展因而受到限制,「他们的国民收入主要靠茶叶及咖啡豆,但原始农产品只能输出到欧洲及中国等地,于是我们就从产业链增值方面出发,一方面教晓他们将咖啡豆加工,从而卖得更好的价钱,另一方面也鼓励他们与邻国如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合作,发挥各自专长促成区内合作,推动经济发展。」

两年的卢旺达生活,司徒伟杰的生活模式跟香港完全不同,但却是另一番体验,「即使工作地方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Kigali),但感觉有点像郊野公园,每天早上也听到牛及羊的叫声;而且每星期也会经历停电或制水,以前在香港没有Wi-Fi 已叫苦连天,但在这里停电却习以为常,反而可以趁未能上网的时间看书,而且卢旺达位处海拔二千几米的高地,气温长年维持在摄氏15 至20 度,远比其他非洲国家甚至香港舒服。」不过最令他不舒服的,反而是当地贫富悬殊的问题,「卢旺达年度人均收入为800 美元,香港的却是48,000 美元,换言之在香港工作一年,已等于在卢旺达工作一世,令我反思为何自己值得收取这个薪金,这些冲击我在香港是永远也体会不到。」

到卢旺达工作,司徒校友( 左二) 发现当地气候怡人,气温长年维持在摄氏15 20

负责科技推动 助仁川持续发
 
在联合国工作,每两年就提供调迁机会,司徒校友于2019 年申请到南韩仁川工作,负责透过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今年暑假刚好也满两年,问到会否考虑回香港工作,他坦言未有此打算,「我已打算申请再调到其他国家,因为出外工作对个人成长有很大帮助,而且也能实践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初心。与其他曾经或正在联合国工作的香港人也有联络,发现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世界观及价值观很不同;我在此也勉励师弟师妹,不要局限在一个地方,多点发掘世界上不同的机会,尤其是现时科技发达,很容易就能参与各式webinar,随时可以多问多听,甚至建立及拓阔个人网络。路是一步步摸索出来,遵循兴趣及能力建立专业,成为世界公民,才会知世界有多大。」
 
司徒伟杰小档案
2009年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士
2011年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硕士香港金融管理局分析员
2012年 财政司司长办公室经济主任
2014年 智经研究中心经济师
2017年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经济师
2019年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助理可持续发展主任

体会港纽教育文化 林晓恩的新西兰慢活生活

林晓恩婚后移居新西兰,两年前诞下女儿
 
老师有教无类的精神无比伟大,哪里有学生,执起教鞭便全力以赴,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林晓恩(09 逸夫英文 / 11 教育学院学位教师教育文凭(小学))也是这样想,毕业后在本地中学任教,后来因结婚移居新西兰,转场在当地继续教英文,不过现实与想象总有距离,两地教育方针及文化均存在差异,要重新适应并非想象中容易。

林晓恩(Anita)说她一早选定做老师的志愿,虽然这个想法在入大学前有轻微变化,选修中大英文系后,她回归初心,多读一年教育学院教育文凭,令她踏上教师之路,也让她与新西兰这片土地结缘,「课程要求选择外国地方作六星期交流,当时跟同学选了新西兰,前往了解他们的教育制度,结果在最后一个星期,与同学前往聚餐时,认识了该餐厅员工,交换了联络方法后,回港发展成异地情缘,注定我与新西兰的缘份。」

教育文凭毕业后,林校友到本港中学任教英文及音乐科,不过心里早知道留港时间不会太长,「与男朋友始终相隔两地,虽然每逢假期,他会飞来香港探我,但最理想当然是一起生活。所以由在香港当老师的第一天,心中早已倒数终有一天会离开香港,只是一直未决定是哪个时候。」
 
林晓恩庆幸女儿在新西兰长大,逃过playgroup 文化,学习压力明显较少
 
适应平淡的新生
 
林晓恩任教中学四个学年后,决定嫁予男朋友,并移居奥克兰,不过情况却非想象中甜蜜,「先说生活方面,新西兰生活相对简单,甚至可以说带点闷,商店下午五时已陆续关门,到餐厅吃晚饭,最迟只可以坐到晚上八时半,餐厅已开始准备打烊,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夜生活,而且所有商场店铺是一式一样的,行街购物的乐趣不及香港多姿多彩,来到这里真的一下子适应不来。」

工作方面也不是一帆风顺, 原来林校友手持的是伴侣居留签证(Partnership Resident Visa), 找工作不如其他签证般容易,二来她于香港的教育文凭学位,也非百分百获新西兰当局确认,「如果在当地多读一年书,问题会迎刃而解,但我又不想再花时间。幸好找到一间由日本人开办的国际学校,需要英文老师教授一些非以英语为母语的国际学生,顺利找到工作,但人工较香港低一大截,加上新西兰物价不低,还要付15%消费税,奥克兰的楼价在全球更排在头七、八位……林林总总的生活压力及不习惯,加起来就变成很不开心,一段时间要经常以泪洗面,差点患上抑郁症。」

凡事总有两面,林晓恩说慢慢习惯了,体会到简单原来正是美,「香港商店五光十色,无形上令购物欲也高涨起来,在新西兰闷有闷的好处,除了生活所需,很少会再去购物,相比在香港更能多储点钱。此外没有夜生活令人早睡早起,生活质素高很多,这里流行的玩意亦比香港慢了很多年,诸如桌上游戏(boardgame)、保龄球、室内激光枪war game 等仍很流行,于是boardgame 成为与同事惯常的工余活动,可以慢活怀旧一下,其实也不错。想来新西兰工作或生活的,要先有心理准备及调节心态,否则会很难过。」
 
在新西兰生活较简单质朴,林校友多了时间看书
 
尊重原住民毛利(Māori)文

在国际学校工作数载,林校友2019 年转职到奥克兰大学,脱离教师生活,在学生事务处担当起行政工作,「自问性格较为内向,教书就像每日要on show 六小时般,开始发现不太适合自己;现时在大学协助学生解决由报名入读到毕业期间,遇上的所有疑难,感觉上更有意义,也工作得特别开心。」

不过转换环境后,带来的是另一项挑战,「之前在国际学校工作,学生及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感觉跟在香港工作分别不大;但转到大学工作,才算是在当地机构工作,新西兰人原来对国际经验不算重视,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反而在职场有较大的优势,而且他们很重视保留原住民的毛利(Māori)文化,生活不时渗杂毛利语及文化,例如饭前要bless the food,起初这些价值观及文化差异对我冲击也很大,不过习惯了就接受,最重要是当地人大多很友善,疫情期间不少欧美地方会歧视亚洲人,但新西兰人的社会意识很强,反而会在社交平台刻意提醒,不要敌视亚洲人,很值得欣赏。」

总括来说,林晓恩认为在彼邦生活,贵在欣赏二字,「以教育为例,这里不像香港般有很强的竞争性,读书会较重视个人发展,纯由个人角度出发,而非由社会来定义成功,所以改英文卷时,见到学生有错字,在香港会用红笔圈起,再吩咐学生罚抄十次,但在新西兰会用铅笔,轻轻地在旁边写上正确写法,两种教育方法各有优点,最重要是抱着欣赏心态,从中领略别人的美,才能令自己融入当地生活。」
 
林校友(后排右二)与New Zealand Language Centres 的同事合照
 
林晓恩小档
2009 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
2011年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位教师教育文凭(小学)、香港青年协会李兆基书院中学英文科老师
2015年 New Zealand Language Centres英语老师
2019年 奥克兰大学学生事务处统筹员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六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21

网上阅读《中大校友》6
pdfhttp://alumni.cuhk.edu.hk/zh-Hant/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106
揭页式ISSUU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