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封面人物】铁人步伐从未停止 李致和分享运动员的苦与乐



Pleas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铁人步伐从未停止
李致和分享运动员的苦与乐

李致和(99逸夫体育运动科学/13研究院教育/19研究院教育哲学博士)有「香港首席铁人」的称号,此称号归功于他代表香港参加全运会、亚运会及奥运会的三项铁人比赛而取得佳绩,但现实中的他不单运动方面有铁人表现,读书与学习也有惊人毅力,是本地少数有博士头衔的全职运动员。他现时在香港体育学院出任精英训练科技助理总监,以努力所学来推动香港运动员发展,为香港培养更多精英运动员。巴黎奥运在即,让这位铁人燃亮港人对香港参赛运动员的期望。

父亲是小学体育老师,课后教人游泳,李致和(Daniel)也在7、8岁开始习泳,慢慢建立起运动习惯。「除了游水,在元朗长大也喜欢踩单车及跑步,大约到中三、四,有游水朋友参加三项铁人比赛,我跟着一齐去。起初是参加短途赛(跑步400米、游水10公里、单车3公里),三样运动也喜爱兼且发挥得到,继续参加比赛,后来港队教练露芙肯特(Ruth Hunt)见我成绩不错,邀请我到香港青年队训练,开始踏上三铁之路。」

中学时要兼顾学业及训练,李校友早已掌握时间管理的能力,「平日继续在家附近的泳会练水,由于星期六、日才能远赴沙田到体院训练,为了加紧操练,每朝返学前会在家踩单车机或落街跑步,然后长假如圣诞、农历新年就到体院加操。始终一日只有24小时,三铁特别之处是要兼顾三项训练,时间要划分清楚,举例说一星期训练30小时的话,大约会有8至10小时游水及10至12小时踩单车,余下时间就是跑步,基本上是看运动员的能力,有些游水较强的,教练会分配较多时间予跑步及单车,与游水、单车或跑步的单项运动员相比,训练计划会很不同。」另一个训练与别不同的地方,是三铁需要计算三项运动的总完成时间,游水转单车、单车转跑步的时间也计算在内,「训练时要同时练习转换技巧,所以时常开玩笑说,我换衫的时间总比常人快!」


在中大读书时,李致和(第二排右二)与同学经常一起外出运动。

「是三铁选择了我」

很多人说三铁挑战人类极限,甚至有点自讨苦吃,Daniel说并不单是自己选上三铁,同时三铁也选择了他。「要一位运动员同时喜爱三种运动,兼且身体条件适合是不容易的,我喜爱游水及单车,跑步也算是natural runner,自然而然能够做到跑步的技术,在三铁上发挥尚算不错;加上三铁属于讲求耐力的运动,训练时间较长,也需要一定的纪律,个人性格挺适合它,所以感觉上就像这项运动也选择了我。后来有机会代表香港比赛,才发现胜出本地赛事,去到海外比赛却是另一水平,心底也希望自己能具备世界级运动员的实力,在大型运动会上争取奖牌,正因有此目标,即使训练有多辛苦,也推动我继续向前。」

超过15年的全职运动员生涯,总有高山低谷,李致和说印象最深刻的两次低潮,分别是2000年及2005年两次受伤。「两次都是小腿劳损性骨折,一次是左脚一次是右脚,起因是训练量过多,而且没有注意足够的放松,因而令小腿承受过多压力出现骨折。当时是很不开心,心想为何受伤的是我,幸好在治疗期间接触到运动心理训练,对康复后再次重投高水平训练和比赛有很大帮助,加上教练、家人及队友的支持,总算走出低谷。」他更指出,在运动员生涯之中,深深体会到付出100%未必取得100%的回报,「大部分时间甚至付出120%,结果可能只收回80%,所以训练时要把目标订得高一点(aim high),但也要做好心理预期的管理;这不单适用于运动之中,即使从事其他工作也相当受用,令我懂得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却不要太过着眼于成果。」

2011年他选择退役,眼见2012年奥运举行在即,旁人或会觉得时间点不对,但李校友却不认同,「运动员参加大型比赛是一个循环,例如2008年奥运,然后2009年全国运动会,再到2010年亚运,中间还会有相关运动的世界锦标赛,一个循环后又一个。2011年刚巧完成一个循环,开始思考前路,虽然年纪还未算太大,但如果继续走下一个循环,4年后才投入社会寻觅工作,或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毅然决定退下来。」他笑说放低运动员身份不难,难的反而是改变运动习惯,「十多年时间维持每天做两、三节训练,很难骤然停下来,最记得退役后在油麻地单车店做第一份全职工作,家住马鞍山的我,上下班也以单车代步,另外再抽时间去跑步,只要有一天没运动,就感觉浑身不舒服,直到今时今日仍维持运动习惯。当然由全职运动员变身打工一族,起初方向确实不太肯定,幸运地有前辈跟我分享,体院的运动员事务部又提供建议,当中未必所有意见适合我的发展,但至少给予方向走下去。」


2008 年,在亚洲沙滩运动会三项铁人赛中荣获金牌。

2012年投身中大教研

在单车店工作了一年多,Daniel转职到中大教书,「其实也是机缘巧合,2012年是双学年,因高中教育改革而令DSE及A-Level的学生同时入大学,中大不少学系要增加教席,我抓紧机会回来任教。」除了成为老师,他还把握机会继续进修,甚至在执教鞭的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不单在运动上是铁人,读书方面也有如铁人般的魄力。「可能习惯了三铁的训练,个人较有纪律及能捱得苦,其实读书跟运动一样,最重要是订下目标,加上有幸获系内教授给我深造的机会,成功于2014年入读博士,研究运动恢复与穿压力衣的关系,刚巧实验室就在我办公室旁边,令我更能兼顾工作与学业,必定要多谢当时的系主任王香生教授,在他的指导下,令我能全情享受在实验中找到新知识的乐趣。」


Daniel 说攻读博士期间,最感激系主任王香生教授(右)的指导,并顺利完成论文毕业。

4年多前回归体院担任精英训练科技助理总监,李致和说运动科学对运动员提升表现的帮助相当大,「体院有多方面的资源,包括物理治疗师、综合手法治疗师、按摩师等协助运动员恢复,万一不幸受伤,亦有客席骨科教授诊治,营养方面有营养师把关,生化监控则会于运动员训练后验血,查看身体适应及反应,运动心理正如之前所述,协助他们准备训练比赛及在比赛上发挥超水平表现,另外还有生物力学,透过精密战技术分析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来令运动员训练更有效。我的工作就是善用这些资源,从多方面来支持运动员。」2021年政府及马会合共注资3亿元成立运动科研基金,也是由他们负责管理,「一方面邀请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对运动员有帮助的科技,包括监控运动员训练的应用程序,以及自己与对手的技术分析等;另一方面,亦要采购市面上现成科技,并将当中数据转化成教练及运动员能理解的战略,帮助他们训练及比赛。」


李校友当上体院精英训练科技助理总监后,在国际教练会议上分享支持精英运动员经验。

服务校友会重投书院怀抱

既要运动也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及小朋友,李校友说可能从小开始做运动,早已习惯如何分配时间,「以前返大学时订立训练计划,需要先跟教练及学系教授等不同持份者沟通好,现时要在工作、运动及家庭三方面取得平衡,也是要多与上司及家人商量,幸好太太很支持我,尽量作出协调,我也争取每天放工后及星期日抽时间陪伴家人。」不过正因读书时已进行有系统训练,兼且长住体院宿舍,他坦言大学时期对中大的感觉未算强烈,「上堂集中在大学体育馆,回逸夫书院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书院并没有太深感情,在中大教书后慢慢思考如何回馈书院,2016年更加入逸夫书院校友会,去年当选校友会会长,主要任务是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甚至引入与体育相关的校友活动,例如早前3月尾带领校友会成员前往体验帆船运动。」


中大任教期间,李校友(左一)带领学生到尖东海旁参加香港单车节。

对于中大的师弟及师妹有志成为全职运动员,Daniel作为过来人,当然极为推荐他们走这条路,「跟我那个年代不同,现时做运动员幸福很多,既有大量支持,运动员这个身份的认受性也相对提高,受广大市民接受,因此他们最重要是善用所有资源,但却不要过份依赖,要保持主动性与学系沟通,尤其是大学为了配合他们比赛及训练,在学年安排上会较为弹性,让他们将4年大学学位延至8年完成,令他们兼顾运动与比赛之余,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即将举行的巴黎奥运,他期望香港参赛运动员有好成绩,「毕竟去到奥运赛场已不容易,经过多番比赛才能取得参赛资格,加上场内所有运动员的实力及状态也属顶尖级别,胜负之间取决于临场发挥,所有运动员能发挥自身的实力最为关键。虽然我们并没有为奖牌设硬目标,不过,回顾一下奥运成绩表,我们是隔一届有牌的,分别是1996年李丽珊、2004年李静及高礼泽、2012年李慧诗及2020年张家朗,如果今年能够争取到奖牌打破宿命,会是很大的突破!」


于2006年多哈亚运勇夺银牌的冲线一刻。

李致和小档案

  • 1999 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士
  • 2004 年‧奥运三项铁人第43 名
  • 2006 年‧亚运三项铁人银牌
  • 2008 年‧奥运三项铁人第43 名、亚洲沙滩运动会三项铁人金牌、获选香港杰出运动员
  • 2009 年‧全国运动会三项铁人铜牌
  • 2010 年‧国际三项铁人锦标赛第39 名
  • 2013 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硕士
  • 2019 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哲学博士
  • 2019 年‧香港体育学院精英训练科技助理总监

《中大校友》人物专访短片:https://youtu.be/HPxEqI9ieYc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一十八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24

网上阅读《中大校友》6月号
pdf版本:https://alumni.cuhk.edu.hk/zh/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406
揭页式 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