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專題:為地球出一分力】研發人工礁盤拯救珊瑚族群 余碧芬勇闖中東 修復海洋多樣性



研發人工礁盤拯救珊瑚族群
余碧芬勇闖中東
修復海洋多樣性

余碧芬(16逸夫自然科學)是Archireef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花了8年時間研發3D打印陶土礁盤,讓珊瑚健康地成長,救回許多消失的珊瑚。用綠色科技解決環境問題是近年全球趨勢,作為過來人,她說香港絕對是發展ESG的好起點,政策及資金也有利新手創業,因此千萬不要浪費這些資源,有好的想法就不妨一試。


Vriko(中)與兩位聯合創辦人於2020年一起創辦Archireef。

作為百分百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余碧芬(Vriko)自小熱愛香港這片土地,「我在新界長大,小時候爸爸帶我四處去遊山玩水,起初是行山為主,也會到沙灘遊玩,所以對香港不只停留在大都市的形象,也會有大自然的部分。長大後考了潛水牌,知道香港海洋情況不算太理想,正當思考要到哪裡潛水時,爸爸建議我到兒時去過的白沙灣,誰知我發現那裡已建成碼頭,兒時的沙灘已不復存在,那刻才驚覺現實中的香港,與自己印象不符;但真正撼動我的,是2014年香港水域短時間內出現14宗紅潮,當時正跟另一間大學的教授研究海底珊瑚,連續兩、三個月每星期潛水,親眼見證一片珊瑚群落由有變無!正因我對香港的情意結,再加上大學讀書時對自然環境有深入了解,慢慢開始關注珊瑚群。」


中大畢業時余校友手持珊瑚公仔拍照。

大多數人潛水,是為了看海底的各類魚類生物,但余校友的焦點集中在珊瑚群。「最初是關注海洋生物,感覺有點像玩Pokemon Go,每次落水總是帶着相機去尋找小生物,結果發現能夠找到各式小生物的地方,往往就是珊瑚群落,就是這樣令我開始留意珊瑚。嚴格上來說香港是沒有珊瑚礁的,因為規模相對較細,但不要小看那1米乘1米的細小範圍,只要用心及認真觀察,會發掘到另一個新世界,而且會驚訝當中的生物多樣性。」本科修讀自然科學,宏觀地了解到環境對大自然的影響,並無局限於某個生態系統,她卻毫不猶豫將畢業論文直指珊瑚,「我將珊瑚白化定為論文研究主題,鍾國昌教授是我的導師,他給予不少建議擴闊了我的視野,明白到原來研究珊瑚可以有不同面向,也鞏固了日後以珊瑚為發展方向。」

研究海洋香港具先天優勢

定下方向,Vriko漸漸發現香港原來適合進行珊瑚研究,「科學家有一說法,如果在不應該出現珊瑚的地方找到珊瑚,往往發現到的就是超級珊瑚(super coral),是氣候變化之下的贏家,香港情況正是這樣,這麼細小的地方竟然有86種硬珊瑚,佔全國四分之一,加上我們有先天地理優勢,位處海洋流域與淡水河域交界,既有好的地方也有差的地方,是最佳的實驗場地去研究氣候變化,因而吸引了大量海洋科學家來這裡研究,尋找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及改善。」本科畢業後,余校友的博士題目繼續朝着珊瑚進發,研究復育珊瑚的議題,「主要是在實驗室環境,研究人工種植珊瑚時,不同參數對珊瑚的生理狀態有什麼影響。不過在實驗室中待了兩年,起初成績不俗,但發現沒有適合基質,就算水質及珊瑚狀態理想,長遠在海中也不會成功,於是毅然決定改變研究方向,研究能否改善種植珊瑚的問題。」

傳統種植珊瑚偏向使用水泥磚及金屬鋼筋等物料,最初沒有問題,但第二年卻開始出事,因為珊瑚跟樹木不同,它不懂得紮根,只會向上生長,如果根基種得不好,第二年就開始出現崩塌。余碧芬說:「我們知道珊瑚喜歡對地球友善及pH值中和的物質,於是根據它的需求去設計,沒有想過可行性,後來發現3D打印的陶土有此特質,剛巧港大建築系有教授在研究此陶土用於建築的可行性,於是邀請對方合作。」選擇合適物料之餘,每個3D打印礁盤的形狀及紋理也略有不同,背後來自一套理念,「我們一開始不是單單想救香港珊瑚,所以礁盤設計是以算法為基礎的(algorithm based),會因應當地珊瑚品種、形狀、水質、海洋環境等各種因素,打印出適合該地珊瑚生長的礁盤。」


珊瑚礁盤以3D打印陶土製成,會因應不同珊瑚品種來度身訂造。

花了3年時間,驗證到珊瑚能在自家研發的礁盤中健康成長,余校友說作為研究人員,透過科學性假設定下問題,然後做實驗收集數據及分析,將之寫成論文,但始終初心是要解決珊瑚問題,「學業以外在漁護署及世界自然基金會有委員職任,見到不論政府及NGO在環境保育方面,鮮有引入科技解決難題,作為學生,創業成本較低,政府亦有措施及資金支持創業,決定放手一搏。」這正是2020年成立Archireef的背景,她說創業至今,每天也迎來大量挑戰,「如果能夠重來一次,或會選擇多累積工作經驗才開始,不過,可能公司並非純為賺錢而來,不少合作夥伴、客戶、導師及同事也不是衝着生意而來,同事加入公司,甚至不是抱着打工的心態,協助我們解決許多困難,感恩有他們才令公司能夠走下去。」

將人才及技術帶到世界各地

成立大半年後,Archireef贏得科學園電梯募投比賽冠軍,除了獲得11萬美元獎金,最重要是打開海外市場,獲得阿布札比主權基金ADQ邀請到當地發展。「正如剛才所說,研發礁盤原意並非只拯救香港珊瑚,難得有機會外闖,毫不猶疑就接受了。這也要多得在中大讀書時,有機會參與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USSP),前往菲律賓探究海馬保育的議題;來到阿聯酋後發覺香港擁有的3D陶土打印或是eDNA技術,這邊是完全未有商業應用的,香港的人才及技術正好協助他們解決環境問題。」


去年應邀出席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擔任主講嘉賓,探討國際合作解決氣候及海洋生態問題方案。

除了人才及技術優勢外,余碧芬自豪地認為香港發展ESG甚具前瞻性,「香港人口急速增長,對環境造成很大傷害,尤其是污水處理方面未能應付人口需求,政府當時用了很大力度來處理維港污染問題,甚至後來的10年淨化海港計劃(Harbour Area Treatment Scheme),是平衡高度發展及保育的先驅,這方面政府是很有遠見的。加上本地大學早年已加入環境科學的科目。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大量財金人才去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因此絕對有潛力成為區內ESG樞紐。不過ESG每天也在變,確實需要引入更多科技創新,香港需要在這方面多加努力,才能追上國際發展的形勢。」

余碧芬小檔案

  • 2016 年‧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
  • 2019 年‧世界自然基金教育委員會委員
  • 2020 年‧Archireef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 2021 年‧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
  • 2022 年‧香港機場管理局改善海洋生態基金委員
  • 2023 年‧綠色科技及金融發展委員會非官方成員
  • 2024 年‧香港大學生物學博士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零一十八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6月號
pdf版本:https://alumni.cuhk.edu.hk/en/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406
揭頁式 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