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海外教授特辑】林建邦将科研落地 提升公共卫生 跳出实验室和舒适区



跳出实验室和舒适区
林建邦将科研落地
提升公共卫生

林建邦(02联合生物化学 / 04研究院内科科学)研究内地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他认为科研要有成就,要懂得跳出舒适区(comfort zone),「大学通识要写报告,我选了比较香港与其他地方文化差异作为题目,包括参观香港日本人学校,惊讶校工数目为零,学生下课后就会主动除鞋弯腰齐抹地。这画面深刻于脑海中,时刻提醒我做研究时要有他们的刻苦精神。」于是即使研究题材有多小众及偏门,他也努力坚持下去,「别以为中国的污染问题与你无关,放眼全世界不论东亚、中东、南美甚至非洲大多也是用煤为主要燃料,而且基建条件更差,输电几近不可能,研究结果对这些国家有参考价值。」

林建邦说当年选择来英国怀着一种敢搏精神,他希望师弟师妹也同样有此心态,不要将视野局限在香港。

林建邦(Hubert)是牛津大学公共卫生学系教授及课程主管,他回忆中学时代对化学尤其喜好,「世间上任何东西均由原子组成,但原子在不同排列及组合之下,却可以生成各种物质包括生物,我特别对生物有兴趣,到底原子如何组成变化万千的生命,这亦是我拣选生物化学成为大学主科的原因。」中学就读九龙华仁的他,去了几间有生化课程的大学参观后,对中大印象最深,「九龙华仁以校园面积大闻名,一直憧憬大学要有更大的校园,中大校园地方大兼且绿化做得好,感觉上更有大学的氛围,最后选读了中大。」

本来走在生化路上,却因为2003年沙士一役而转向,「02年本科毕业后留在中大深造,选了常见于儿童的白血病为对象,在老鼠身上试验药物对此病的成效。实验室设在威尔斯亲王医院6楼,03年沙士爆发时,8A病房就在楼上,可说对我投下了震撼弹。要知道药物由临床研究到应用,动辄要十年八载,而我的实验还停留在动物测试阶段,距离造福人群仍有极漫长的路要走,沙士令我认清要在下游(down stream)才帮到病人,对于是否仍要继续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心里有很大的问号。」

追踪50万人的健康
心中存疑,却始终需要一个机会。本来以为仍要留在实验室的Hubert,硕士毕业后转到一间本地大学读博士,却在半年后听闻英国伯明翰大学郑家强教授正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简称COPD)研究,需要研究生帮忙,「跟教授商讨后,他认为我适合参与此研究,05年10月飞抵英国,4年流行病学博士课程再加5年多的工作时间,前后在伯明翰大学待了接近10年,主要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博士毕业时,Hubert(左二)感谢恩师郑家强教授(右一)。

难得可以离开实验室,但林校友原来从未离开过香港,心里也存在不少挣扎,幸好是郑教授的研究在广州招募了3万人参与,最初几年要时常英国及内地两边走,后来到了牛津大学工作,也一直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合作,从各省市招募了50万人参与研究,变相与香港距离又不是太远。「研究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并不是新鲜事,但之前的研究规模较细,从未有人试过追踪50万人;而且以往大多为回溯性(retrospective)研究,即是受访者患病后,才回头追溯他的病因是否与污染有关,令人担心当中的因果关系能否确立,因此我们选择长时间监察50万人,有健康也有患病的,透过收集环境数据,确立污染与发病之间的关连,补充过往研究的不足。」

污染分室内及室外两种,室内会透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访者于煮食及取暖时所用的燃料及次数,以及访问他们对室内空气污浊与否有何感觉;问卷以外,研究团队更准备了几百部轻型探测仪,供参与研究的人分别在夏天及冬天配戴120小时,收集不同时段的PM2.5悬浮粒子及一氧化碳水平。至于室外污染则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利用NASA卫星收集的数据去计算污染物分布。林建邦在研究期间到访过甘肃及河南的农村,见到的景象是香港人想象不到的,「农村大部分仍然烧煤取暖及煮食,我试过入屋后感到头晕,原因是冬天取暖时,他们把窗关掉再烧炭,排烟设备又异常简陋,可想而知室内一氧化碳浓度有多高。有部分地方探测仪未运作够120小时试纸已全黑,想象一下住在那里的人肺部会是什么模样,这个画面十分震撼!」

称赞中大通识教育
能够在英国工作多年,Hubert说中大功不可没。「学科知识以外,中大非常着重通识教育,主科以外还要修读其他学科;最记得要修读普通话,中学时没有机会学过,后来不论在研究院与国内同事沟通,还是到内地农村考察研究,普通话大派用场。我另外还选修了法文,有机会在year 1暑假亲身到法国修读1个月短期课程,第一次出国,旅程的经验十分宝贵,也令后来更有勇气决定留英工作;中大目光很长远,知道全人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帮助,而非单单关注GPA或主修科目,我敢说如果不是在中大读书,今天肯定不会坐在这里。」

到法国交流一个月,林校友(后排左二)说第一晚抵达巴黎时连酒店也未订,拿着旅游书在街上找旅舍入住,这些经验令他更有勇气面对日后英国的生活。

谈及中大人到外地发展的挑战,他认为在成绩及视野上,中大人绝不会被其他国际学生比下去,「不要说中大人,来自亚洲的学生都较为内敛及谦虚,未必会像北美学生懂得包装自己,能够讲出动听故事去打动别人,相信这源自亚洲的教育模式,较着重课堂纪律而少有机会表达自己所致。」除了加强个人表达能力,林校友指出还要忍受长期痛苦,「有心做科研是好事,但香港经济实在太发达,大部分人只看重短期利益,科研路注定难行。近年有帮研究资助局(RGC)审批申请,见证到特区政府对科研有极多支持,但选择走科研路必定要说服自己,薪酬待遇未必能跟得上其他行业。另外,随着本港大学国际化,大学招聘研究人员时屡屡向外招手,竞争可说相当激烈,故此千万不要将自己局限于香港,视野放远一点,多到外地交流及尝试拓阔自我,对全球时事也要有敏锐触觉,才能捉紧更多机会。」

林建邦小档案

  • 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士
  • 2004年‧香港中文大学医科哲学硕士
  • 200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流行病学博士
  • 200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环境污染及职业健康讲师
  • 2020年‧英国牛津大学公共卫生学系教授及课程主管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六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23

网上阅读《中大校友》12月号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12
揭页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