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卢煜明鼓励医科学生
培养实验精神

提起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卢煜明教授,大家都会想到「无创性产前诊断之父」,是他发现孕妇血液中存在游离的胎儿基因,妈妈可以透过抽血检验胎儿遗传病,此技术获全球90多个国家广泛采用,每年惠及数以百万计的孕妇。InnoHK成立后,他与赵慧君教授(04研究院化学病理学哲学博士)及陈君赐教授(08研究院化学病理学哲学博士)一起成立创新诊断科技中心(Centre For Novostics)。他说Novostics一字,是Novel Diagnostic之意,希望能寻找新的医学诊断方法。

卢煜明指出,创新诊断科技中心正与牛津大学、史丹福大学、伦敦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以及伦敦帝国学院合作,旨在将香港发展成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

过去25年,卢煜明教授一直醉心研究人体的血浆DNA,既看未出世婴儿的基因及染色体是否正常,也应用至癌症检测,测试成年人患上癌症的机会。但即使做了25年,他依然每日在寻求突破,「成立中心后,我定下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孕妇的DNA,二是DNA的表观排序;最后一项是DNA的碎开方式,血浆DNA由很多碎片组成,过往以为是随机切开,但原来暗藏玄机,打个比喻像是理发师,用不同剪刀就会修剪出不同效果。研究血浆DNA如何碎开,或许能找出身体是否出现毛病。」

有趣之处,是卢教授从一幅画悟出这个方向,「之前有位学生在科学期刊Genome Research发表文章,我帮忙设计期刊封面,最初构思以铁路来代表DNA,找来本地艺术家绘画,并请她在铁路上画上红色和绿色的标杆,标杆旁边的闸门向上或是向下,代表DNA有否切开。期刊出版后,我欣赏画作时突然灵机一触,闸门上落会否有相互关系,会否代表不同讯号,才萌生现在的研究方向。」他说研究就如这幅图画,起初画的时候未必想到会有什么作用,「科研犹如种树,放了种子要几十年才有成果,未到终点之前,要懂得欣赏沿途风景,即使最后此路行不通,过程中也学会很多东西。最重要是研究之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走,团队互相支持及鼓励是最大动力。」

想与更多人合作研究,也正是1997年卢教授离开英国牛津大学,来到中大的原因,「虽然中大的历史较短,好处是『山头主义』也较少,不同学系之间有很多合作。尤其是我主修病理学,特别需要与很多临床医生合作,97年香港的大学陆续有招聘,我便加入了中大。近年见证中大无论在排名、论文及专利数量,均在世界领先的位置。中大医学院去年全球排名更成为香港第一,本地成绩最好的学生也以中大医学院为第一志愿,令人鼓舞。」

成立InnoHK平台再上层楼
今年中大迎来60周年校庆,未来科研路如何走下去,卢教授说重中之重是培育人才,「虽说中大医学院近年备受状元尖子欢迎,但更重要是推动他们考虑科研。研究有点像球类运动,愈年轻训练好一套技巧就愈好,如果学生坐在演讲室听书,没有参与研究,结果只会把书本内容奉为圭臬,培养不到实验精神;因此要将学习态度扭转,多做研究令学生们拥有批判性思考,才能有所创新。我觉得医学院近年推动『环球医学领袖专修组别』(GPS)方向正确,将医科最顶尖的两成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科研,深化学习体验。」

97回归至今,卢煜明认为此时此刻是发展科研的最佳时机,「我来到中大时,首个研究资助只有60万港元和一张六呎的实验枱,资源十分有限。后来时任特首董建华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基金,才申请到400多万港元投入研究,到SARS袭港,大众开始发现科研对公共医疗有帮助,研究资源慢慢提升至千万港元的级别;到现时政府成立InnoHK平台,投放数亿港元到单一项目,明显资源充裕了不少。加上香港也由只有700万人,一跃至大湾区有8,000多万人成为研究对象,虽然生物样本『过河』问题尚待解决,但渐有拆墙松绑之象,未来香港科研实力结合大湾区的发展机遇,相信能令本地科创发展再上一层楼。」

访问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三期.中大校友事务处 2023

网上阅读《中大校友》3月号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zh/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03
揭页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