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InnoHK特輯】趙偉仁研發新型醫療機械人 促成「醫工合作」



促成「醫工合作」
趙偉仁研發新型醫療機械人

21世紀從事科學研究,單打獨鬥難以成事,有時需要跨學科合作才能成功。趙偉仁教授(94崇基內外全科醫學 / 09研究院醫學博士)2020年獲InnoHK基金資助,與歐國威教授(97逸夫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 99研究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Medical Robotics Center),結合醫療及工程兩大學系,一起研發新型醫療機械人。不過這卻非「醫工合作」的真正起點,一切得由八年前開始說起。

趙偉仁教授表示,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研發的機械人部分屆臨床階段,由去年8月至今,已完成三十多個手術。

趙教授早年時常與沈祖堯教授討論腸胃手術的新發展,「我們一起鑽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能夠在保護器官功能之下,毋須開刀便能切除腸胃腫瘤;該手術操作困難,稍一不慎更會刺穿腸道,因此對準確性的要求極高。當時跟沈教授談起,大家也覺得機械人的協助或能提升ESD手術的安全度及成效。」不過要做機械人,需要工程學院幫忙,時任校長沈祖堯於2015年將兩個學系拉在一起,「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在此背景下正式開幕,稍後更成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系(BME),花了幾年時間成功開發內鏡手術機械人。有了以上成績,令我們得以順利申請InnoHK的資助,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才得以成立。」

晉身全球三大實驗室
整間中心佔地8,000呎,面積之大在InnoHK一眾實驗室中數一數二,趙偉仁指出同類型實驗室全球只有三間,亞洲更只此一家,「我們將磁力共振及3D電腦掃描儀器放在同一房間,方便醫生進行測試,旁邊亦另設房間放置CNC數控雕刻機,能夠即時根據醫生需求,將機械改造及更換零件,單是放置相關設備已佔用了8,000呎的空間,實驗室更花了長達一年時間建造。跟中心合作的國際著名院校,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倫敦帝國學院等,也沒有此等規模的實驗室,他們因此將會派員前來交流,有助香港發展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

目前中心專注三大項目,包括內鏡機械人、影像導航機械人及磁力控制納米機械人,最終目的是研發新一代醫療機械人,「提起醫療機械人,當年美國太空總署擔心太空人執行任務時患病,因而研發遙距機械人作為醫療用途,後來由軍用轉為民用,促成Da Vinci誕生,至今已是二十多年,我們覺得是時候研發新一代系統。以磁力控制納米機械人為例,機械人細小到毋須開刀已可進入體內,在體外透過磁力牽引到目標器官,捕捉內裡的影像,日後病人就毋須靠腸鏡或胃鏡來進行檢測;甚至有些溶血性工作,以往因血管太細而無法將溶血藥準確落到合適位置,未來可透過納米機械人,以磁力導航送到阻塞的血管。」

中大書院制是最大優勢
趙教授指出最關鍵的地方,是如何做到「醫工合作」,「醫學與工程學是兩套不同的語言,醫生測試後只會提出問題,要由工程師提供答案,兩者之間溝通至關重要。我覺得這件事只有中大才能發生,年輕時不理解為何每星期要返書院週會,後來發現正因書院制令我們認識到來自不同學系的同學,一起探討彼此合作的空間,這是中大最大的優勢之一。」

不過要令大學與時並進,靈活變陣相當重要,「香港公立大學研究專利向來由大學擁有,為了顧及公眾利益,在商品化的過程不能太惠及商業機構,增加了科研落地的難度。我覺得InnoHK是突破傳統的第一步,現時我們的研究專利是屬於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與商界洽談合作時會有較大空間;我認為要留住科研人才,一定要有產業支持,這是個現實問題,要讓大家見到從事科研的事業發展空間,才能吸引學生加入科研行列。還要留意的是做生意跟科研是兩碼子的事情,如果大學能夠提供更多培訓,令學生及早建立從商的思維,對於他們未來發展也有幫助。」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三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3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3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en/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303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