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nts & news

【千禧畢業校友特輯】研發抗衰老藥物 高浩:延緩腦退化問題亮曙光





研發抗衰老藥物
高浩:延緩腦退化問題亮曙光

10歲已視何大一教授為偶像、房間還貼滿知名科學家頭像激勵自己,高浩(08新亞醫學科學/15新亞內外全科醫學)說自幼對科學深深着迷,自己也解釋不了,「我相信選擇科研的人皆有一個共通點,有種內在的好奇心,大概好奇心的大小,正是驅使他會否成為科學家的因素。」然而人長大後知道人生有限,不可能對所有領域也深入研究,唯有選擇最有興趣的一塊,高浩就選了生物醫學,宏願是希望解決一些重要的醫學問題。「不會因為研究難做或太有挑戰性就避開,出發點永遠只衡量是否值得去試,當然問題愈難愈有機會失敗,但失敗也有它的價值,知道什麼是不可行也是增進知識,別忘記我們是靠前人失敗經驗,才摸索到新路的。」

高浩坦言在英國讀書時,遇到不少海外研究工作機會,但在香港成長的他,最終選擇回港加入中大。

高浩(Owen)天生對世界各樣事物背後的運作原理,有很大的求知欲及追求,甚至會思考將原理轉為其他應用來解決問題。「兒時崇拜何大一教授,因為他由原來的物理背景踏足醫學,能夠將量化數學工具應用於臨床之上;當時愛滋病是新出現的傳染病,何教授最大的貢獻是通過研究病毒複製動力學,組合藥物來近乎完全清除病毒,看似直觀的理論,背後卻藏有很多科學,他能完美地將不同範疇的知識包括數學模型結合起來,在我眼中是很優雅(elegant)的,希望自己都能做到。」

Owen(右)認為研究要審視整個大畫面,從基礎科學所學到的知識,挑選合適的應用到未解決到的臨床醫學問題之上。

初入大學時對課程未有透徹了解,高校友以為要解決醫學問題,就是由讀醫出發,卻發現是個美麗的誤會。「讀醫首兩年很快發現有知識負擔(burden of knowledge)的問題,簡單來說隨着時間流逝,醫科生要研讀的基礎理論及不同疾病的療法只會愈來愈多,要成為合資格的醫生,腦袋需要記入大量醫學知識,根本沒時間尋根究底,鑽研背後的科學原理,只可以硬記他日做醫生有機會用到的所有理論,或是約略明白當中概念,但要回歸基礎原理(first principle),知道如何由最嚴謹的實驗驗證出來,則沒有空間深究,這令我覺得難以滿足。」於是他讀了兩年醫科課程,再在中大實驗室待了一年後,2008年飛到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讀3年博士及1年博士後研究,之後才回到中大補回臨床部分,「當我在基礎醫學科學上前後花了5年時間,自覺達到某個深度,並對部分原理了解透徹後,就開始留意醫學世界有什麼問題尚待解決,最直接就是去當醫生,完成臨床訓練及實習,再當了1年多駐院醫生後,我開設個人領導的實驗室,全身投入科學研究。」

回港後在醫院實習,高校友(左二)說這經驗十分寶貴,令他日後與專科醫生在研究上合作時,有足夠的臨床經驗。

設個人實驗室 研究腦退化問題
在香港開設個人實驗室後,高浩致力研究腦神經退化疾病,他說選擇這個範疇與莫仲棠教授有關,「莫教授幫了我很多,令我有環境及條件去建立實驗室,由於他專注於研究柏金遜、阿茲海默症及腦小血管病三大腦退化疾病,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專家,他在指導我的時候,提及此領域有很多問題一直困擾着研究人員,又分享他做了20年醫生,部分腦退化疾病治療像是毫無進展,希望我通過研究方法可以貢獻整個領域,尤其是未來人口老化只會翻倍加劇,可以利用基礎科學所獲得的知識,嘗試幫忙推進腦退化疾病的發展,增加找到更佳治療方法的機會。就像學了物理想做太空船,建基於好奇心學了這麼多知識回來,也想將之應用在真實世界,貢獻社會及人類。」

高校友主要的研究成果,是發現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有助抵消因老化引起的大腦衰退,「我並非首個發現GLP-1RA與腦退化的關係,2017年莫教授分享了一篇論文給我,當中提及研究人員將早期推出市場的GLP-1RA處方給柏金遜病人後,發現退化速度沒那麼厲害,而早在此論文前,已有科學家嘗試將人類的腦退化基因注入老鼠中,並發現GLP1RA對牠有效,我們當時大膽猜測,既然能夠治療的疾病均與新陳代謝及衰老有關,可能藥物有抗衰老的作用,於是2017年之後幾年時間,前後總共進行了3至4個項目去研究背後機制。」

高浩說,結果發現在老鼠大腦真的很有效,用藥後它的基因表達規律真的變回年青,而因年老而退化的血腦屏障功能(此功能負責隔走對大腦有害的物質),GLP-1RA也很有效地延緩功能退化的速度,後來甚至發現藥物不單對大腦的血管細胞有效,連支持神經運作的膠質細胞也變得年輕,「我們再將此推廣至老鼠全身,包括心臟、腸臟、肌肉、肺部、腎臟、白血球細胞等,發現在幾個層面的結果也十分正面,這可說是個福音,實驗見到它的功效拍得上目前最厲害的抗衰老藥物雷帕黴素(rapamycin),但沒有後者的副作用,因此兩年前開始與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葉耀明醫生合作進行臨床測試,期望到2026年會有成果。」

與莫仲棠教授(前排中)亦師亦友,在他的指導下,致力進行腦神經退化疾病研究。

團隊合作至為重要
研究成果獲認可,令Owen多年來獲獎無數,包括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生命科學)獎、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獎、裘槎前瞻科研大獎等,去年更獲選為十大傑青,他說得獎是重要的,「但要記得獎項並非憑個人努力獲得的,所有皆來自團隊合作,沒有前輩提攜及同輩肯與你一齊努力,獎項並不存在。因此一定要認清團隊的重要性,大家互補長短才能有最佳效果,尤其是要解決的難題愈來愈深,近年已少見可單憑一人之力提出方法,一定要跨學科及領域合作才會成功,基本態度係不自私,樂於分享才能合作共贏。」他稱讚中大正好有着重群體的文化,「特別是醫學院上上下下不同界別的專家,總會互相幫忙及支持,擁有團體合作精神,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首要條件。其次是多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盡量拓展自己的闊度,這樣才能增加解決問題的機會。」

高浩小檔案

  • 2008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科學醫學士
  • 2011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哲學博士
  • 2015年‧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醫學士
  • 2020年‧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 2021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獎
  • 2023年‧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生命科學)獎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訪問原文:《中大校友》季刊第一百一十七期.中大校友事務處 2024

網上閱讀《中大校友》3月號
pdf版本:http://alumni.cuhk.edu.hk/en/magazine/categories/pdfversion/202403
揭頁式ISSUU版本: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issuu/